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辛亥革命网 2011-07-22 00:00 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徐霞鸿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蔡元培是一位极为重要的先驱,他能以翰林之身参加革命,成为著名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者,并一生坚持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独一无二
 

  如果一定要给众多绍籍辛亥志士进行一个论资排辈,蔡元培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民国元老柳亚子曾在《纪念蔡元培先生》中指出:蔡元培先生一生有三大业绩,第一大业绩就是:从发起中国教育会到创立光复会,并主持同盟会上海分会,替辛亥革命建立了一个不拔的根基。的确,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是一位极为重要的先驱,他能以翰林之身参加革命,成为著名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者,并一生坚持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独一无二。

  甲午战争、维新变法以及西方新知识的传播

  从不满清朝统治到主张推翻满清政府

  “蔡元培投身反清斗争的起因可以远溯到1894年的那场战争。”绍兴市蔡元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信恩告诉记者,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时,蔡元培刚升补翰林院编修不久,身处京城,使他对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腐败、颟顸有了较深切的感受。7月15日,在清廷正式宣战前15天,蔡元培就对清军已在朝鲜与日交战,而京城依然歌舞升平的状况深表焦虑和不满;7月21日,在和李慈铭《廷树为风雨所折叹》的一首五律诗中,他又进一步表达了对民族危机的深切关注和对李鸿章不派清兵全力入朝作战的不满。10月7日,蔡元培又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列名奏请朝廷,切勿向日求和平,割地赔款。对于清廷不顾朝野反对,于1895年4月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蔡元培悲愤交加。自此以后,蔡元培对清廷已经极度失望,是年秋便乞假回乡一年,直至1896年12月才回京销假。

  受民族危机的刺激和维新思潮的影响,蔡元培从这一时期开始广泛涉猎西学书籍。据蔡元培《日记》所载,1894~1899年中,蔡元培所读的西学书籍多达百余种,内容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为了争取读懂原文,还在1897年冬天开始学习日文。除书籍之外,蔡元培还广泛阅读了当时国内出版的各种报刊,包括《时务报》《国闻报》《经世报》《知新报》《万国公报》等,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

  然而,在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中,蔡元培对当时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和政治运动并不热心。因为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积弊很深的大国,不从培养人才着手,而想仅靠下几道上谕来实施改革,把全部的腐败扭转过来,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一面对被杀的谭嗣同等六君子深表同情,在《日记》中愤怒地谴责清政府镇压维新人士,同时又批评康、梁的做法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戊戌变法的惨败,使蔡元培对封建仕途的希望一落千丈,面对国难重重,政局无望,和官场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局面,与顽固派旧官僚格格不入的蔡元培只有挂冠南下了。1898年9月,蔡携眷出京,返回故乡绍兴。这次重返家乡,虽然不是衣锦还乡,没有车水马龙的仪仗,也无三婢六妾的眷属,随身携带的是文房四宝与两篮书籍,轻装简从,显得有些冷冷清清,但翰林挂冠而归,依然在古城绍兴引起轰动,各种传说不胫而走,什么“蔡元培是康党,康梁逃了,他来乡下避风头”等等。蔡元培对这些流言不予理会,而倾心投身于绍郡中西学堂的改革之中。但新旧两派的争斗和顽固派的干预,终于使他愤而辞职。

  何信恩认为,正是甲午战争的风云、维新变法的失败以及西方新知识的传播,使蔡元培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不满清朝封建统治上升到主张推翻满清政府。

  主持南洋公学,成立中国教育会、张园演说

  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01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八国联军的入侵,义和团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将中国推向了灾难和黑暗的深渊,迫使人民奋起自救。这一年9月,蔡元培出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生总教习,这是蔡元培早期从事教育救国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时期。南洋公学所在的上海,不像保守、偏居一隅的古城绍兴,是当时国内最开放的一座城市,是维新运动以后国内各类新学人士聚集的地方,它为蔡元培从事更为广泛的社会和政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久,他参与创办和领导了爱国女校、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它们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组织,和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相呼应。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