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散落于历史尘埃的辛亥女杰(4)
辛亥革命网 2011-08-25 00:00 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钟瑾 查看:
这位19岁的汉阳黄陂女子上书黎元洪,要求组织女子北伐队讨伐袁世凯。黎元洪最初以军中皆男子婉言谢绝,无奈吴淑卿据理力争,只得批准。吴淑卿究竟如何说服黎元洪,后人不得而知,但从她的《从军文》中或可一窥雄心。她说:“观今之世界,当要人人努力自强,当要应尽国民之责任,若想热心爱国,非立起当兵之志不可”,“愚生并非图日下之荣耀,只求其同军士去北地,吾愿舍身而赴敌地也,杀尽国奴”。在汉阳革命军与清军相持不下时,湖北女子北伐队毅然赶赴前线作战,其勇猛果敢令人称奇。
成立于1911年11月的女子北伐光复军,由上海女子先锋队队队长陈婉衍担任管带。为提高军事战斗力,陈婉衍还开办军事学堂,进行军事课程的教育。后来,并入江浙联军、攻打南京的女子北伐队中,有一支50人组成的“女子敢死队”,就是全部从北伐光复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她们不仅作战,还参加了战时的后勤和医疗救护工作。
广东光复后,邹鲁、高剑父也于1911年12月发起组建了广东女子北伐队,领队是徐慕兰、宋铭黄,队员40余人,多为香港实践女子学校的师生。她们刻苦练习兵操、骑术、射击,次年2月,与广东北伐军同时北上,参加了讨伐清军张勋部的宿固之役,被人们誉为“今之木兰从军”。
总的说来,武昌起义前后,在一些女权主义者的鼓动下,许多妇女把冲锋陷阵视为最爱国、最能体现男女平等之举。一时间,妇女军事团体风起云涌,有女子革命军、女子北伐队、女子军事团、女子尚武会、女子先锋队、女子暗杀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不一而足。女子武装组织虽然人数不多,但披甲带枪,威风凛凛,引起各方热议。而不赞同女子上前线参加军事行动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比如大名鼎鼎的张竹君。
洋装高跟鞋、四人敞篷轿,常常在番禺街头“招摇过市”的这位妙龄女子,是一位三品京官之女,因为父亲膝下无儿,遂视其为男子,没有让她缠足。张竹君幼年染病,幸亏西医治愈,于是皈依基督并跟随教会医院的美国医生学医,历时13年而成中国第一位女西医。学成之后,她在当地创办了两家医院,兼办女学。之后又赴上海创办南市医院。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组织“赤十字会”,多次掩护黄兴等人脱险,亲赴武汉战地救助伤员,宣传和帮助革命党人,为武汉前线官兵募集医疗物资。张竹君率领的“红十字会救伤队”在武汉的枪林弹雨中工作了一个月零三天,回到上海时,各界人士举行了如欢迎英雄凯旋一般的盛会。
不过,赞同也好,反对也罢,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很快宣布取消女军,并命令各省以后不得招女子新军。广东女子北伐队在南北议和后被调回广州解散,女子北伐光复军参加北伐的请求也被黄兴以女子不宜随军为由婉拒了,陈婉衍于是将女队改为女学。女军就此消失了,而队伍的领导者们又转入妇女参政、男女平权的斗争中。
办学办报,提倡女权
维新变法后至民国成立前这段时期,中国有过兴办女学的热潮。据统计,1912年全国在校女生约14万多人,上海地区尤多。一个较大的新式女性群体由此诞生。而孙中山的态度也促使女子相信可以通过办学、办报,使得女同胞先有智识才能争得自己的权利。
好客的张竹君,平时门前车水马龙,每到夏秋之际,她常常雇一艘大花船泛舟避暑,邀胡汉民等人煎茗叙谈。每逢礼拜,张竹君就设讲堂发表演说。那时女人公开演说已是奇闻,更奇的是别人做礼拜传福音,她反而批驳基督教关于“女子不可施教”的谬论,并批评时政,宣讲众生平等、男女平权,无怪乎时人称其为“女界梁启超”。张竹君认为,女子不能徒待男子让权,须自己争取,而争取的办法不外乎学习。学什么呢?当然不是“中国旧日的诗词小技之学”,而是今日发明的新东西。
“赶紧求学,争回人权”,也是唐群英的愿望,不仅是对女同胞,她还倡议二万万男同胞继续革命,“使人人尽得平等,共和真义就是这儿,一旦达到目的,岂不是全社会的大幸福么!”为此,唐群英创设多所学校,还和张汉英等人在长沙创办了《女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