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要角戴鸿慈(3)
辛亥革命网 2011-08-22 00: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陈晓平 查看:
戴鸿慈、端方使团除了游山玩水、会见各方人士,重点是考察列国政治制度,为清廷下一步的“立宪”作参考。在俄国,戴、端两人会见了沙俄侵华的首要人物、前任首相维特伯爵。维特这次说的一番话,似乎是发自内心:中国要立宪,先要延请中西法律专家“斟酌其宜”;法律既定,君民均要遵守;立宪此等大事要有“五十年准备”,否则欲速不达;“上急行而下不足以追步,则有倾跌之虞;上不行而下将出于要求,则有暴动之举”。维特的预见惊人准确:中国立宪派反复请愿速开国会,最终演变成武昌的“暴动”。在一个交通规则也难以执行、公共卫生一塌糊涂的国度,就算勉强颁布《宪法》,又有多少人会认真遵守?
求通缉犯帮写奏折
戴鸿慈一生从翰苑起家,小楷字端正秀逸,擅长写门面文章,但从未办过洋务,对西方所知甚少,单凭一次走马观花的“考察”,就能明白西方政治的真谛,未免令人难以相信。端方是旗人中的后起之秀,稍知西学皮毛,善于投机,“百日维新”时负责农工商总局,政变后苦心经营,写成一篇肉麻吹捧慈禧太后的《劝善歌》,结果逃过清洗,还继续升官。这次出洋考察,朝野寄予厚望,回国之后是要拿出东西交差的。
好在他们早有准备。随员里面,有早年在湖南从事变法的名士熊希龄,精通西学的伍光建、施肇基等洋务人才。使团开会,把任务布置下去,分兵把守,后写成《列国政治要义》18章;同时又请人在上海、日本等地参考各国书籍先行编写,最后汇总,成了提交给清廷的《列国政要》133卷。此等门面功夫,自是我国官员最为擅长,最后皆大欢喜。不过这两种书只是介绍各国情况,最头疼的是要提出具体对策。端方此人脑子最为灵活,敢想敢干,想起了朝廷的通缉犯、精通宪政的梁启超。这个大胆的举动,以前传闻多多,但缺乏文献资料的依据。直到北大教授夏晓虹发现了梁启超的手稿和相关书信,才真正揭开了谜底(夏晓虹:《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梁启超捉刀写报告》,《南方周末》第1292期)。
据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他们一行六月初一日(7月21日)抵达上海,一直呆到十四日(8月3日)才启程回京,迟迟其行,奥妙何在?原来是在等待梁启超代为起草的五份奏折。当晚,收到梁氏“交货”,据日记所言,有《定国是》、《改官制》、《审外交》、《设财政调查局》、《立中央女学院》五折。这么多奏折,是梁启超用二十多天时间把自己关在船舱里埋头写出来的。
原来使团随员熊希龄并没有跟二大臣一起回国,而是提前一个多月回上海,然后东渡日本,去见他的老友梁启超。两人面商的情况已不可知,但达成了协议,熊希龄在六月初五日(7月26日)回到上海向戴鸿慈、端方汇报进展,二大臣又等了一星期,在收到梁氏交稿之后,方才动身北上。
立宪要角,入值军机
戴鸿慈出国的时候,还只是户部侍郎;出国途中,升任礼部尚书。六月二十二日,慈禧、光绪召见,似于当天递上奏折,第二天又再次召见,向两宫进言:“立宪利国利民,可造国祚之灵长,无损君上之权柄,及立宪预备必以厘定官制为入手”,似乎都是梁启超的思路。不过经此一役,戴氏也成为立宪、官制改革的主要角色。在此前后,两宫又分别召见载泽、端方、尚其亨多次。七月八日,以考察政治大臣各奏折为基础,召开廷臣会议,反复辩论。七月十三日,朝廷即宣布预备立宪,距离第二次召见戴鸿慈不过二十天。
此后,因法部与大理院权限划分问题,与法学专家沈家本辩难不休,戴鸿慈私底下写信给流亡海外的梁启超请教,也是一段佳话。宣统元年,又出使俄国。八月,以尚书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十一月,擢协办大学士。宣统二年病逝,备极哀荣,可谓死得其时。再晚两年,就会亲眼看到:想用立宪挽救大清,只是幼稚的空想。
自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来,广东人出任军机大臣的,只有戴鸿慈一人。军机大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几乎天天见到皇帝(或掌权的皇太后),与闻核心机密,并负责将谕旨付诸实施。同时代的名臣李鸿章当了二十多年的大学士,就是无缘入军机,成为终身憾事。清初满人入关,在广东几番征战,屠城屠邑,杀人无数,种下了洪秀全、孙中山的革命种子;在清朝快灭亡的时候,给了广东人戴鸿慈一个军机大臣要职,也算是一个“安慰奖”吧。
人物档案
戴鸿慈(1853-1910),字光孺,号少怀,广东南海人。先世居广州城西,后徙居南海大同堡绿涌村,再定居佛山。光绪二年(1876)进士,先后督学山东、云南。甲午战争后上《善后十二策》。1900年授内阁侍读学士。1905年被命为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之一,在北京火车站遭遇革命烈士吴樾炸弹袭击,休整后仍再次出发,环游世界十五国,写成《出使九国日记》。归国后力主立宪、改革官制和法律制度。历任户部侍郎、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唯一一个担任过军机大臣的广东人。
参考资料
《出使九国日记》、《清代粤人传》、《南海文史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辛亥革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