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要角戴鸿慈(2)
辛亥革命网 2011-08-22 00: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陈晓平 查看:
“公款旅游”十五国
端方、戴鸿慈使团一行随员33人,内中广东人就占了9人,有伍光建、温秉忠、关庚麟、龙建章等人。使团还有一位重要随员,就是戊戌年在湖南协助陈宝箴举行变法的熊希龄。为行新政,慈禧于上一年赦免了除康梁以外的戊戌党人。
这一趟“公款旅游”,共花费二十六万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约5000万元),从上海出发,历经日本、夏威夷、美国本土、英国、德国、俄国、、奥地利、匈牙利、荷兰、意大利等国,经苏伊士运河回国。回国不久,戴鸿慈出版了一部《出使九国日记》,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所见,十分详细,也很“专业”,是他本人亲自执笔,还是随员为他操刀,就无法知晓。不过既然以他的名义出版,应可代表他本人的观点。
派戴鸿慈这个广东籍官员出国,有一个任务是:对华侨进行“宣慰”,动员他们为清廷效力,消除康梁一派和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在海外的影响。戴鸿慈所到之处,广泛接触当地华侨,因为华侨大部分是广东人,乡情浓郁,容易沟通。戴鸿慈面对夏威夷华人的遭遇,感慨是真挚的:最早在此开荒种地、开矿修路的,“固吾中国人,又吾广东人也!”自从夏威夷归属美国,这些华人拓荒者备受歧视。“夫条顿种以百十人开辟殖民地而有馀,我同胞以数万众寄人篱下而尚有逐客之惧,记及此,不知悲之从来矣!”
戴氏随员伍光建在领事馆招待会上的演说,眼光独到,十分“超前”。伍氏认为,国与国的竞争,有三种手段:兵战、商战、笔战。列强之所以凭借“公理”欺凌中国,“非尽以无道行之也。彼人明理者甚多,而能知吾国内情者甚少。”西方人不懂中国文字,我国报界又不能用西方文字向西方人“通彼此之情实”,外国报章“不加审实,一切谩骂”,每每因此酿成巨祸。要将冲突消弭于无形,“笔战不可不急”。伍氏是严复的高足,毕业于世界顶尖的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在清廷不受重用,后来成为著名翻译家。这一番言论,深得传播学真谛,洞悉“话语霸权”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