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末世官僚群像(2)
辛亥革命网 2011-08-22 00:00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三晋都市报 查看:
端方推崇君主立宪,在《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中称:“专制政体之国,万无可以致国富兵强之理也。”也正因为如此,他拥有良好的声誉。是年12月23日,民军代表将端方兄弟的首级“置之西油盒中”,传之武昌,请黎元洪验看。随后,其首级被游街示众,鄂省商民“闻其首级解到,纷纷鼓掌,路过街衢时,商民围观,几同异宝”。有文士颇为惋惜端方之死,见首级而诵《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人物身份:原名春泽,字云阶,壮族,广西西林人,清末民初政治家、教育家。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京津地区,岑春煊率兵“勤王”有功,成为清末重臣,官至总督、尚书,与袁世凯史称“南岑北袁”。判词:春煊每主一省,必大肆纠弹,上下皆股栗失色,股栗失色者如皆贪官,岑春煊所屠如皆污吏,则是人民之德,亦屠官者之德亦。——《国闻备乘》
岑春煊:转向革命的封疆大吏
1907年,清政府爆发了有名的丁未政潮,清廷中的清流瞿鸿禨一派联手岑春煊,欲排斥浊流奕劻、袁世凯一党。袁世凯攻击岑春煊的手法,则是将康梁 (康有为、梁启超)照片与岑春煊的照片合成一帧,并通过奕劻呈送给慈禧。慈禧最恨康梁,但仍顾念“岑某有庚子旧劳,勿令难堪”,岑春煊遂以“开缺两广总督”身份在沪上养病。
武昌起义后,清廷已补授岑春煊四川总督。岑春煊对朝命再三辞却,清政府一再电恳其勿辞,保路同志会也宣言:“目前各衙门告示,除将军(玉崑)、岑宫保而外,我川人均可置之无睹焉可耳”,川籍京官也入奏:“迭接成都、资州、重庆急电,呼吁声嘶,望岑春煊如望岁也!”岑春煊勉受川督。
岑春煊随后向清廷提出扩编军队、增拨枪炮子弹、发银百万两等要求。但其时,革命已经卷席东南数省,清廷饷困兵拙,筹饷、调军多为画饼,甚至于岑春煊所招的黎天才部,也投入共和阵营。岑春煊欲顺江西上,而沿江各省,皆已光复,欲借道江苏,而江苏革命已成。岑春煊欲为大清帝国尽最后一份力,也终于受挫。对于辛亥革命后清廷的局势,岑春煊称,“非至逊位诏出不可止也。”语带痛切,却也有驽马恋栈的诚挚。
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之下,昔日清廷的封疆大吏岑春煊转向了革命。
人物身份:郑孝胥——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1935年下台。恽毓鼎——字薇孙,一字澄斋,河北大兴人,祖籍江苏常州。光绪十五年考中进士,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侍读学士,国史馆总纂,宪政研究所总办等职,担任晚清宫廷史官达十九年之久。
判词:堂堂岁月随朝政,落落衣冠与我亲。先祖宁知王氏腊,晓钟迷恋汉宫春。偏闻梓舍传生子,忍见蓂阶废建寅。诘旦慈宁门外路,疏槐短柏总伤神。——恽毓鼎
郑孝胥与恽毓鼎:“疏槐短柏总伤神”
1911年,郑孝胥、恽毓鼎二人之抱负极为一致,即捍卫清室之安危。出任湖南布政使后,郑颇踌躇满志。6月20日,借入朝谢恩之机,郑迫不及待向载沣进言,“痛论借债造路为变法之本策”。据郑日记称,“摄政王屡颔,甚悦”。赴湘途中,郑更是将新官上任之喜悦付诸笔墨,“常人类多偏狭而不知轻重,故其是非颠倒有不可以理喻者。”“余既出任世事,当使愚者新其耳目,智者作其精神,悠悠道路之口何足以损我哉。”其志向之大可见一斑。恽毓鼎虽身居市井,不在其位,无郑之风光,但依然深怀用世之心。诚如其言“五十解组,此心究难忘世,不能不预储学识,为异日行政之权衡”,大有东山再起之势。
大厦将倾,覆败之局又岂是郑、恽两个传统士大夫所能挽回的?于此江山易主、新旧鼎革之秋,郑孝胥“昧爽即起,寝不安席,食不过味”,“惟有以遗老终耳!”恽毓鼎则“悲愤交迫,几不聊生”,徒叹“今年犹是去年月,不照清娱偏照愁”,“自分永作江湖逸民,不复与闻政事。”枯坐书斋,青灯孤影,痛思过往,万念俱灰,二人唯有一边擦拭泪水,一边总结亡国根源:
北为乱臣,南为贼子,天下安得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