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先生的三次思想转变(2)

辛亥革命网 2011-08-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建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陈去病先生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思想转变。第一次思想转变,促使其成为一个维新主义者;第二次思想转变,促使其成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第三次思想转变发生在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在北京逝世。孙中山先生是陈去病的革命引路人,辛亥革命后陈去病长期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和部属,跟随孙中山出生入死,功绩卓著,是孙中山先生十分信赖的革命者之一。孙中山先生曾赞云:“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子去病为焉。以十年袍泽,患难同尝,知去病者,宜莫余若。”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曾为陈去病父亲、叔父墓亲笔题写“二陈先生之墓”牌坊。1917年1月,孙中山先生又为陈去病母亲撰写“陈母倪节孝君墓碑铭”,并题“女之师表”额。陈去病晚年又在同里老家的“绿玉青瑶馆”内建造中山亭纪念孙中山先生,足见两人感情深厚。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陈去病因为是国民党元老,又是孙中山先生比较亲近的部属,与汪精卫、林森、杨杏佛、叶楚伧等人被推为孙中山先生丧葬委员会委员,一起负责处理孙中山先生的后事。期间,陈去病对南京紫金山进行考察,并撰写《紫金山考》,确定紫金山就是孙中山所希望的逝后安葬地。后因蒋介石加入到丧葬委员会,陈去病深表不满,辞去委员职务。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群龙无首,随即面临着分裂,迷惘中的陈去病一时不知何去何从,感到革命的前途一片渺茫。1925年11月23日,中国国民党部分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林森、居正、邹鲁、叶楚伧、张继、戴季陶、谢持、覃政、沈定一、茅祖权、张知本、傅汝霖、石瑛、石青阳等14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的所谓“中国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参加这一全会的国民党政治人物,被视为国民党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西山会议派”。西山会议通过决议,宣布中国共产党“非法”,并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等议案。

     在迷惘中的陈去病由于受到西山会议派的游说,作出了一生中最为错误的抉择:通电拥护西山会议派。这一通电,却将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陈去病瞬间拉进了国民党右派的阵营,并遭到了国民党左派的强烈谴责,原本思想就比较渺茫的陈去病一下子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并被清除出国民党。1926年1月1日吴江的《新黎里》报第三版就记载了这一事情。其《国民党县党部开会消息》一文详细报道了中国国民党吴江县执行委员会于1925年12月18日召开的第28次会议的情况,其中写到:“……(乙)省党部第十五号通告。否认陈去病、沈进、秦效鲁、何海樵、刘汉川等为本党党员。并永远开除范冰雪党籍。……”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派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邹鲁、谢持的党籍。陈去病由于仅仅是通电拥护西山会议决议而没有亲自参加西山会议,因而党内的处分要略轻于邹鲁、谢持二人,没有被永远开除党籍,而是否认其党籍。言下之意,陈去病若表现好转,今后还可以重新加入国民党。会后,这一决议逐级、逐地进行了贯彻传达。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的决议,恢复邹鲁等人党籍,同时停止与苏联的合作,打击邓演达为首的国民党左派。国民党从此自左翼政党转变为右翼政党。

     陈去病本来对蒋介石就没有好感,在其掌握国民党党、政、军领导权之后,对其独裁统治十分不满,深感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民主革命必将葬身鱼腹,几度拒绝蒋介石邀其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职务。他曾愤然批评道:“晚近民生之凋敝,伊谁之过?当改称中华民国曰中华官国。”原本一心追求革命的陈去病思想变得颓废起来,对原本热衷的政治失去兴趣,便逐渐退出政坛,重新开始继续早年的学术研究生涯。陈去病后曾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上海持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学者,陈去病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浩歌堂诗钞》、《浩歌堂诗续钞》、《近潭》、《诗学纲要》、《辞赋学纲要》、《巢南杂著》、《垂虹雅奏》、《百尺楼锉录》、《五石脂》、《明遗民录》、《明清最初交涉史》、《孙中山先生世系表》等。

  1932年,陈去病辞去一切职务,回到同里老家,建造“绿玉青瑶馆”安度晚年。“绿玉青瑶馆”之名典出倪瓒(云林)“依微同里接松陵,绿玉青瑶缭复萦”诗句,为纪念已逝的母亲而筑,馆名由同乡友人、著名书法家杨千里书写。1933年中秋节,陈去病写下“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的诗句后在老家同里病逝,逝后葬于苏州虎丘山麓冷香阁。第二年,南社同仁为其举行公葬仪式。

  陈去病先生的一身是不断探索的一生,也是百般无奈的一生。他的探索,他的无奈,是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一个真实写照,一个孤凉的缩影。只可惜先生寿命不假,如果能和柳亚子先生一样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也许先生会含笑离去,不再残留“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的凄凉诗句。好在家乡人民还记得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一座“陈去病故居”会让伟人的丰功伟绩流芳百世、革命精神传承不息,会让乡梓后辈担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和先生一样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书写历史的新辉煌!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