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先生的三次思想转变
辛亥革命网 2011-08-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建明 查看:
题记:谨以《陈去病先生一生中的三次思想转变》一文纪念陈去病先生诞辰135周年。
200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和爱国者陈去病先生诞辰135周年的纪念年。
陈去病先生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逝于战火纷飞的民国22年(1933年),他坎坷的一生先后经历了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义和团运动(1898年)、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日俄战争(1904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年)、辛亥革命(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二次革命(1913年)、护国运动(1915年)、护法运动(1917年)、革命军东征(1925年)与北伐(1926年)、国民党改组(1924年)与国共第一次合作、孙中山逝世与国民党分裂(1925年)等重要历史事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他的人生也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思想转变。第一次思想转变,促使其成为一个维新主义者;第二次思想转变,促使其成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第三次思想转变,促使其重新回到做一个学者的轨道上来。
第一次思想转变发生在1895年甲午战败。陈去病,是一个遗腹子,出生于曾经富甲一方的江南古镇――吴江县同里镇,从小由母亲倪老夫人扶养长大。陈去病原名庆林,又名佩忍,字伯儒、百如,号汲楼,别号巢南,别署有伪血胤、醒狮,晚年自署勤补老人,笔名季子、南史氏、伯雷、病情等。陈家祖上以经营榨油业致富,与杨千里、柳亚子、金松岑三家合称“杨、柳、松、柏”四大家。陈去病早年师从长洲(原吴县)大儒诸杏庐学古文,决心成为一个学富五车、名震四方的学者。1895年甲午战败,让国内志士仁人彻底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时要求变革图强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国内成为主流思想。康有为、梁启超、潭嗣同等有识之士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通过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对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变革,希望通过变革促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维新思想在江南小城吴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青年时期的陈去病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他的思想迅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青年学子迅速转变为了康有为、梁启超、潭嗣同等倡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积极响应者。1898年,陈去病在同里与金松岑组织雪耻学会,在吴江发行维新派创办的《新民丛报》,宣传维新思想,积极响应维新运动。
第二次思想转变发生在1902年参加中国教育会。戊戌变法(又称白日维新)在持续百日后以失败告终,维新领袖康有为逃亡日本,潭嗣同被清廷杀害,这一切让心怀救国之心的陈去病感到无比失望,同时也认识到依靠维新变法来拯救濒临灭亡的清王朝是不现实的,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思想。1902年,陈去病赴上海参加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教育会,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中国教育会是清末的一个资产阶级教育团体,1902年4月由蔡元培等人发起,是年秋冬间正式成立,蔡元培为会长。中国教育会“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推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成立后积极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是年,接受新思想熏陶的陈去病又返回吴江同里,成立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同里支部还成立了同里自治学社,一方面向青年学生、有识之士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一方面鼓励有志向的青年学生到中国教育学会设在上海的总部学习、工作,接受新思想熏陶。同里支部一时成为中国教育会中最活跃的基层组织之一。1903年,赴日本留学,行前写下《将赴东瀛赋以自策》诗歌,抒写离情别绪,表达救国胸怀。同年4月,加入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组织的拒俄义勇队。后因参加活动遭迫害,于是年夏秋之间回国,从事教师和编辑工作,以诗文、政论、传记、史论、戏剧等文学体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6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自此追随孙中山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同年,为纪念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安徽府中学堂与黄滨虹等组织黄社。1907年,到上海编辑《国粹学报》,与吴梅等组织神交社。1908年,在绍兴府中学堂组织匡社。为了纪念秋瑾,又在杭州组织秋社。1909年,在苏州虎丘与柳亚子、高旭一起创办进步文学团体――南社。1911年武昌起义后,创办《大汉报》,在绍兴为越社主编《越铎日报》。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陈去病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国民党,成为国民党之元老。1913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担任江苏讨袁总司令黄兴的秘书。护国运动失败后,1916年陈去病跟随孙中山先生考察南北。1917年,跟随孙中山先生赴广东发动护法运动,并担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誓师北伐,陈去病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