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名士陈发檀(2)
辛亥革命网 2011-08-18 00:00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查看:
可惜,不久后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陈发檀琼州改省的倡议也因此“搁浅”。
2009年10月,东头村民众自发捐资为陈发檀树碑立传,陈成河参与了在村口竖立“陈发檀家乡”纪念石碑的活动,为此,他先后走访了陈发檀兄妹五人在北京、台湾、香港、广州、湛江、海口和三亚等地的众多子孙后代,搜集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
据陈成河介绍,1913年4月8日,在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务会上,陈发檀同林文英及三弟陈发樱膺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员;同年,“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他当选为候补委员,参与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
其实,陈发檀留日时就极力主张宪政,曾上书清政府加速立宪。“今日变法宜急不宜缓,规模宜大不宜小,洪波巨浪之间而浮扁舟非决计断帆,不得登彼岸之乐;骤雨狂风之下盖大厦,非巩固基础,不足奠盘石之安。”“规模不大,则枝枝节节而为之,微特不足以补大局,反足以招致大乱。”(《留学生陈发檀请速立宪法振兴海军呈》),其在学生时代就有过人之见。
南归故里,反袁不成郁郁而终
陈发檀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闪亮足迹,似乎很快戛然而止。由于没有他的年谱,哪怕是一纸带有年月要素的简单履历,使得他在辛亥之后的岁月充满了迷雾,以至于众说纷纭。
“发檀后因不满曹锟解散国会,被迫出都,南返乡间,读书自娱以终。”在陈俊撰写的陈发檀传记资料中,如是写道。
曾有传闻,说是陈氏兄妹在孙中山逝世后,举家迁居日本,后代也均留在东洋。看了陈俊的文字,当知此说不实。记者在东头村看到发檀、发樱兄弟合葬的坟茔后,更足以说明那是误传。
然而,陈家后人对于陈发檀返琼一事,却另有一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陈发檀和陈发樱坚决反对,遭到袁世凯派人暗杀,某夜得到消息后,便双双翻墙逃脱,一度远赴日本;陈发檀患病后返回家乡休养,期间反袁言论不绝于口。
而据东头村老人相传,陈发檀兄弟离开京城后,弟弟去了日本,不久后去世;哥哥则直奔故里,筹措资金准备“讨袁”,但苦于妻子吴氏不愿多出钱,此事便不了了之,他也郁郁而终。
原来,陈发檀的结发妻子吴氏为灵山道郡村清代一品武官、广东虎门水师提督吴元猷之后,人称“道郡姩”。有人说,不是“道郡姩”舍不得出钱支持丈夫反袁,而是舍不得陈发檀离开自己,想把丈夫留在身边,共度余生。
东头人至今津津乐道的是,1939年日军侵琼后,有一天来到该村,被陈发檀当面怒斥,对方还向他敬礼。原来,陈发檀有一张日本天皇赐予的牌匾,日军看见后甚是惧怕,此后再也不敢进入东头村。
陈发檀生有二女,长女陈翠柳和次女陈翠兰。陈翠柳前两年去世,子女5人现居海口;陈翠兰有子女11人,分居香港、广州、海口等地。每年清明,陈发檀的外孙都会回来给他扫墓。
兄妹五人,留学归国命运各异
与兄长一样,陈发檀的四位弟弟、妹妹的人生际遇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兄妹五人被乡人合称“东头五杰”。
陈梦梅是陈发檀的二妹,也是官费留日学生,就读于日本女子师范大学,与兄长一道秘密加入同盟会。与同盟会会员、中华革命党东京支部支部长、琼籍知名民主革命家和学者冯裕芳(原琼山县三江人)一起,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并结为伉俪。1949年,冯裕芳应邀自香港搭船绕道大连回国,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不幸病逝于途中。根据目前查考到的资料,陈梦梅可能是海南唯一的女同盟会员。
二弟陈发樱学成归国后,曾膺选国会议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教育总长蔡元培着手改革京师大学堂。5月,改大学堂为北京大学校,冠以“国立”二字,称国立北京大学校,不久又改大学总监督为大学校长,由严复担任。1913年2月,蔡元培又改政法科为法科,聘任了18名法科教员,陈发樱为其中之一。陈发樱的妻子是灵山蓝美村(在东头村附近)清代台湾总兵林宜华将军之女。
陈吉羽、吴元猷、林宜华三户名门望族联姻之事,在当地民间一直传为佳话。
陈发檀的四弟陈发榛和五弟陈发桐,也是官派留日学生。
陈发榛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归国后曾任山海关桥梁厂厂长。抗战爆发后,他拒绝为日寇效力,举家投奔延安解放区,曾任解放区交通工学院院长;解放后,陈发榛被委任为接管北方交通大学的军代表,此后在铁道部任职。
陈发桐曾读于日本大阪工业大学电器化学专业,毕业前夕,因日本侵华而愤然提前回国,投笔从戎,参加抗战,曾任南京步兵学校上校编译官。陈发桐生有子女八人,长子陈海清毕业于国立长白师范学院,1949年去了台湾,子女现居台北;次子陈兆祥等人分别住在北京、广州和湛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