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名士陈发檀
辛亥革命网 2011-08-18 00:00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查看:
陈发檀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闪亮足迹,似乎很快戛然而止。由于没有他的年谱,哪怕是一纸带有年月要素的简单履历,使得他在辛亥之后的岁月充满了迷雾。
陈发檀,清末秀才,日本帝国大学毕业,钦赐进士,民国初年当选国会议员。海口市灵山镇东头村人。幼承庭训,勤学苦读,末科秀才,参加留学选拔考试被录取,1904年派往扶桑入日本帝国大学法科攻读。时逢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陈发檀秘密加入。清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归国,依照清例御赐进士。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陈发檀任孙中山秘书,参与临时约法的制订。1913年同林文英及胞弟陈治安等,当选国会众议员。1912年9月,在孙中山参加的在京广东同乡会座谈会上,陈发檀发起倡议海南建省。
“我早就反对袁世凯称帝,也说过他当不了皇帝,他偏要当皇帝,你看有什么好下场?不到3个月就下台了,再过不久便一命呜呼了!”在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东头村,90岁的陈自祯和73岁的陈成功是见过陈发檀的两位“硕果仅存”的老人,陈自祯甚至还记得陈发檀经常说起的这些话。
对于陈发檀,史料和方志记述不详,人们对其故事知之甚少。7月底,在海口市灵山镇东头村热心人士陈成河的帮助下,海南日报记者寻访了多位村里和国内的陈发檀后世宗亲,他的形象渐渐清晰了起来。
在陈自祯和陈成功的记忆里,陈发檀头大脸大,体格高大,晚年的他留着一副长长的白色胡须,下垂到膝盖的位置。陈成功还记得,日军是在他7岁那年投降的,那一年陈发檀已不在人世,而他在五六岁时还见过陈发檀。如果陈成功没有记错,陈发檀应该是在1943年或1944年去世的。
清末秀才,海南赴日留学第一人
明末清初,从福建莆田来了两兄弟,据说都是官员出身,哥哥叫陈兴诗,弟弟叫陈兴礼,他们是东头村的入村始祖。不久,弟弟往南迁徙了十里路,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后代自成一村,即现在的灵山镇陈村;哥哥仍然住在东头,后代甚多,陆续外迁,时至今日,附近的潭窟、拾桂和海甸岛的福安等村,均有陈兴诗的后人。东头村人全是兴诗后裔,因此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陈村”。
陈兴诗的七世孙是陈吉羽(又名伋止)。陈吉羽生四男二女:陈发檀(别名治民)、陈梦梅(女)、陈发樱(又名发兴、发英、治安)、陈发榛(又名武仲)、陈发桐和陈梦兰(女)。
陈发檀的生卒年份,我们不得而知,但据《海南近代人物志》(陈俊著)和东头村《陈氏族谱》记载,他曾是清代光绪末科(1904年)秀才,科举废黜后,其父深知时务,加上家道殷实,便让发檀参加留学考试,不想竟考取了官费,得以留学日本帝国大学法科。
陈发檀是海南留日学生第一人。与他一起赴日本留学的,还有弟弟陈治安(陈发樱)。据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北京大学前身)相关资料显示:大学堂在1902年设立“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后,向全国招收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师范生,1904年初派遣23名师范生到日本留学,其中就有陈发檀和陈治安兄弟二人的名字(1903年《京师大学同学录》)。
“综合各种资料和族人讲述,我发檀伯公在日本读书时,应该已经结识了孙中山,并且秘密加入了同盟会。”陈成河说。
孙文秘书,发起倡议海南建省
宣统元年(1909年),陈发檀学成归国,朝廷钦赐他为“进士”。
改朝换代之际,革命风云汹涌。陈发檀选择追随孙中山,民国元年(1912年)任孙的秘书,后又随孙到北平。
这一年的9月11日下午3时,广东旅京同乡在南横街“粤东新馆”欢迎孙中山,孙中山说既是同乡聚会,他就不发表演讲了,改为“谈话会”和讨论政治、实业问题即可。
陈发檀率先发言:“谓中国有两大岛,一台湾,一琼州,台湾已被日本占去,惟余琼州,万一再失去,则影响甚大。若欲整顿,非将琼州改为一省不可,改省之理由,首在建设榆林军港,开发天然物资,及移八府(当时广东设九府,琼州为其中一府———记者注)之民以实国防,但一切行政经费,非得中央政府补助及借外债不为功,此事请孙先生帮忙。”
孙中山非常认可陈发檀的建议,还展望了建省后的一些具体措施,为今后海南建省事宜打好了框架。然后说:“今陈君提倡设法保卫琼州,琼全则粤全,诚急务也!”
此后,参会的孙中山、梁士诒、陈发檀等36人还发起撰写了《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以周知国会议员。
他的弟弟陈发樱也参加了这次“谈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