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钟锦泉
辛亥革命网 2011-08-17 00:00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查看:
钟锦泉(1867-1960)原名钟斗兴,海口市灵山镇福同村人。1888年,与父亲一起到越南海防谋生。投资中西餐厅、旅游、航海等业,成为海防、河内、西贡等地的知名人士,先后当选为海防市参议院议员、南越堤岸海南同乡会名誉会长、时习华侨中学和侨英中学的校董,并汇款回家修建福同小学。对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琼山中学之求助也慷慨解囊。多次购买大米运回海南救济灾民,还先后捐建灵山桥、罗鼓桥、昌洒桥等。1907年,孙中山在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筹划起义。经友人介绍结识孙中山后,发动华侨筹款,通过法国驻河内总督商购军火,运往越南北部,支持镇南关起义。后冒险秘送孙中山离开越南。1954年从越南迁居法国巴黎,1960年病逝。
他在越南创业成为富商,曾购置军火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也曾接济过流亡中的康有为。
海口市灵山镇福同村有两处文物遗迹最值得乡民称道和自豪,一是“敦笃亭”,一是“百岁坊”。“百岁坊”是民国政府为该村的第一位百岁老人钟光传所立,牌坊现已被毁,仅存石匾一块,上书“德劭年高”,为孙中山亲手题写。据村民介绍,孙中山能向这样一位普通百姓赠予墨宝,与村里走出去的一位越南侨商———钟锦泉有着很大的关系。钟锦泉与孙中山交情甚笃,在越南帮助过孙中山,也曾购置军火支持了镇南关起义,颇受孙中山认可和赞赏。
百年敦笃亭
福同村口的敦笃亭建于1911年,是钟锦泉为纪念父亲而建立的
从灵山镇上出发,沿着琼文公路向东行走约3公里后,往大路左侧放眼望去,可见一古旧的亭子。走近观看,发现该亭不同于常见的古代凉亭,其上为平顶,形状方正,由10根石柱支撑,占地约100平方米。亭子前方的匾额上,为康有为题写的“敦笃亭”三字,落款为“宣统三年”(1911年),三字两侧是康有为概述钟实卿一生品行的百字文。匾额前面的两根石柱上,还有康有为为钟实卿撰写的一副对联:“布德行慈福田有种仁者必寿,博施济众明月出胎才子克家。”亭子正中的四合式石碑上,还刻着清末广东探花、书法家商衍鎏对钟实卿的铭文,约有千字之多。
孙中山题写的“德劭年高”石匾,现被置于“敦笃亭”北侧的一片空地上。
依据“敦笃亭”上的文字和灵山镇福同村民的讲述,该亭是在1911年春天,由钟实卿的儿子钟锦泉出资,以钟实卿的侄儿钟斗寿的名义来建立的,至今已经整整100年。
钟实卿和钟锦泉是何许人?为什么能得到当时学界和政界名人的墨宝,铭刻于碑,名垂后世?按探花郎商衍鎏的铭文,钟实卿本名钟光辉,号“志荣”,“实卿”是他的字。他年轻时无心科举,认为从事商贾也可以养亲和尽孝,于是出门经商,航海远游,行踪遍及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见多识广深知洋人商务和技术的先进,也慨叹华侨因不学法律而见欺于人。后来,他让长子钟锦泉专攻律学,兼课英文和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