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与辛亥革命(二)(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作者:徐博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丘逢甲向往自由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芽蘖则表露得格外明显:“……嗟乎!自秦汉专制之法行至今,其所谓官者,以无限之权偃然民上,
丘逢甲一向关心国事,注意研读报章,同社会各界人士接触广泛,特别是到省垣任职后,置身于广州这样一个当时中国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因而对社会思潮的更替和人心向背的变化以及对清廷腐败政治的现实,较之在潮嘉地区办学时期有了更深切的体察和认识。无疑,这加速了他思想政治立场的转变。一九0六年冬末,丘逢甲曾对人说:“至保皇之说,非不稳健,但时机已过,人心已去清室,康有为等无能为矣!”并断言:“清室不出十载必亡,但非革命军攻陷北京,而为各省独立使之自倒。”(22)这表明,此时的丘逢甲已把他的政治目光投向了新兴的政治力量,对康梁的维新保皇事业已颇表怀疑。
庚辛之后,广东城乡中不满现状的爱国青年受到新思潮的吸引,纷纷奔赴省城或到国外求学,如饥似渴地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愈来愈多的青年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张,投身于反清革命。这些青年仰慕丘逢甲的品格与才华,了解他同情革命的态度,故而到广州后纷纷拜见丘逢甲,并得到他的呵护与提携。据《丙午日记》记载,仅一九0六年十月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会见青年学生或与留日学生书信往来就不下七、八起之多。
一九0六年以后,随着民主革命潮流的不断高涨,丘逢甲与革命党人的接触愈加频繁密切。据其子丘琮说:“保皇党人与同盟会干部和我父亲都有往来,不过,戊戌前后和保皇党人接触较多,而戊申前后则与同盟会发生深切关系了。”(23)资料显示,当时与丘逢甲“深相结纳”的著名革命党人至少有邹鲁、姚雨平、谢逸桥、谢良牧、朱执信、陈炯明、林修明、李次温、黄慕松、邓铿、林云陔、温翀远、林震、古应芬、高剑父、高奇峰、赵声、饶景华、叶楚伧、梁千仞等数十人。其中不少人更与丘逢甲有“师生之谊”。丘逢甲甚至把自己的次女丘琰许配给林震,另一女许配给饶景华之子。
如此众多的革命青年与丘逢甲保持经常的、密切的来往,他们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热情时时给丘逢甲以无形的启迪与感染;从他们身上,丘逢甲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新时代的曙光。大约在一九0九年前后,丘逢甲的基本政治立场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个支持改良的维新立宪派,转变成为支持、赞助革命的民主革命派的朋友。一九0九年秋,丘逢甲在一首《秋怀》诗中这样写道:“满目洪荒治已迟,谁教天展九年期?玄黄大化无今古,风雨神山有合离,四海毕消蛟蜃气,九天同拜虎龙姿。书生自作华胥梦,千载何妨此一时。”(24)这首诗的政治意向很清楚:在丘逢甲看来,革命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清廷气数已尽,不可救药,无论它如何变换花招,也无法挽回其灭顶之灾,一个崭新的政权必将出现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他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自己多年来“复土雪耻”的梦想。
2、掩护、支持革命
丘逢甲政治立场的转变不仅表现在思想言论上,更体现在行动上。在广州任职期间,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与粤省地方上层的特殊关系,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安插、重用了不少革命党人,掩护、支持甚至配合他们的革命活动,并在他们遭遇危难的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尽力营救、保护了一大批革命党人。例如:
一九0七年五月黄冈起义失败后,粤省当局企图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实行严厉镇压。丘逢甲闻讯,急忙从中斡旋,以“防止株连、避免事态扩展”为由,极力对当局加以劝阻,致使一批革命党人得以脱逃,幸免于难。(25)
一九0八年,梅县松口发生进步学潮,两广总督张人骏企图藉机镇压松口革命党人,并奏请停办全梅学校。丘逢甲获悉,亲往张的住所,说明松口是有名的华侨之乡,若采取严厉措施,影响华侨利益,势必酿成不良后果,务请其三思而后行。张人骏听从了丘逢甲的劝告,防止了事态的蔓延,使松口革命党人得到保护。
一九0九年,嘉应州牧邹某拘捕了一批进步学绅,丘逢甲又“致过家门而不入,席不暇暖,即出省垣奔走,设法营救”。(26)
一九0九秋冬,两广方言学堂新任监督隗文云,无理将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进步教员孟聪解聘,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步学潮,停课长达三个多月,酿成僵局。该校五00名学生整队集合,前往总督衙门请愿,一致拥戴丘逢甲继任该校监督。迫于压力,兼任两广总督的广州将军曾祺不得不将隗文云撤职,并接受学生的要求,改派丘逢甲继任。事后当局开会讨论善后处理办法,有人主张各班班长及请愿代表革除或记过,“以儆效尤”。丘逢甲据理力争,说:“学生应惩处,则监督不应撤职;监督既撤职,则学生不应惩处!”结果没有一个进步学生受到处分。(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