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与辛亥革命(一)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作者:徐博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台湾省籍著名抗日志士、进步教育家和爱国诗人丘逢甲,又名仓海,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一八六四年出生于台湾苗栗铜锣湾,长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揭幕挂牌仪式。(蕉岭县博物馆 赖文光 摄)

近代台湾省籍著名抗日志士、进步教育家和爱国诗人丘逢甲,又名仓海,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一八六四年出生于台湾苗栗铜锣湾,长后移居彰化县(现台中县)。一八九五年抗日护台事败后内渡大陆,定居于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一九一二年因病辞世。

丘逢甲短促的一生虽然只有四十九个春秋,但却身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中,正值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大变革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丘逢甲与时俱进,奋斗不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给自己的生命史划上了一个圆满而光辉的句号。今年适逢辛亥百年,谨于此文缅怀丘逢甲先生。

丘逢甲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拟对其主要事迹依历史发展脉络做一概括的梳理和粗浅的评析。

一、教育救国 培育英才

丘逢甲对辛亥革命最突出的贡献,并不在于他是否曾投身于反清武装起义刀光剑影的火热战场,而首先是他锐意新学,通过其教育救国的艰苦实践,启发民智,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新知识、新观念而又具有爱国思想的先进青年。这些青年由爱国进而走上革命,成为孙中山先生在岭南地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重要骨干。

考查丘逢甲的生平志迹,不难发现,“教育救国”始终是贯穿其毕生的思想主流。早年在台湾,他就十分重视乡梓教育;乙未反割台斗争失败内渡大陆后,丘逢甲痛定思痛,愈加积极地投身于“教育救国”活动。戊戌维新前后,他在潮汕地区曾先后受聘担任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和澄海景韩书院的主讲,努力以维新思想启发教育青年;百日维新失败后,丘逢甲仍毫不动摇,坚决主张废除八股,改革陈腐的教育制度。及至一八九九年秋冬,他毅然辞去书院的教职,克服重重困难,独立创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他教育救国的新实践。在以后的十年时间里,丘逢甲先后在潮、嘉、穗等地创办或主持过多所新式学堂,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救国”事业。其主要活动有:

1、创办“岭东同文学堂”

该学堂创办于一八九九年秋冬,“初拟在汕头开办”,后决定设在郡城潮州。一九0一年春又将校址迁往汕头,地点在外马路原汕头绅商集资兴建的“同庆善堂”旧址。(1)丘逢甲自任监督(校长)。这是丘逢甲独立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同时也是潮汕地区出现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意义重大。

关于创办该学堂的宗旨,丘逢甲在《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中说得很清楚:“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乌乎判?视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他认为,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正是“以学强其国”,“以有用之学傲我”;而我国却“乃群然习为无用之学”,“鄙弃西学不屑道,或仅习其皮毛,于是遂驯致贫弱,而几危亡。”丘逢甲公开申明:“我潮同志深慨中国之弱由于不学也,故思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爰忘绵薄,广呼同类,拟创设岭东同文学堂。”(2)

关于教学内容,《岭东同文学堂教程》规定:除一般文史课程外,还开设格致(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算学等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其中尤重算学,因为“算学所用最广,天文、地理、历律、兵法、制器、一切测量之法、绘图之法,莫根于算。”(3)该学堂特别重视外语,尤重日语,因为“西学条目繁,时乎已迫,求其速,不能不先借径东文”,“西文非十年不能通,非由幼年入学不能有成。东文则一年即可成就,中年以上之人皆可学习。西人有用之书,东人皆已译之,能读东文,即不啻能读西文也。”(4)此外,还特设“兵式体操课”,练习实弹射击,以期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实际本领,准备将来担当重任。这些课程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是在旧式书院闻所未闻不可能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

在教学方法上,岭东同文学堂也与旧式书院完全不同。它因材施教,提倡自学、讨论,意在活跃学术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规定:“本学堂分班教授。而学生外另设一班,曰讲习班,凡未为学生而愿与本学堂切磋者均可先行挂号,时到堂中,研究一切。”“所出之题,皆浅而易解者”,“每日课程但随所看之书有不能尽解者,可相质问。”“诸生遇有各门疑义,准其问于师长。”(5)

其时,中国的科举旧制尚未废弃,丘逢甲就能提出并努力实践如此进步的教育思想,实属难能可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