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 为民立报(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新京报 作者:孙献涛 查看:
妥协与坚持
1907年4月,于大都督的《神州》在上海创刊,日出三大张,新闻和广告各占一半。当时的上海报界,保皇和立宪立场占主流,新出炉的《神州》显得火药味十足,虽然帝王仍居帝都,报头还是弃用了光绪年号,改用干支和公元纪年。于右任亲自为报纸写社论,猛批君主立宪,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荒诞的政治欺骗行为。新闻版标明“有闻必录”,细看多为起义、暴动、革命之类的消息。革命党人和同情革命党的人都很喜欢这一定位,亲切地称之为“炸弹”。《神州》的发行量很快突破一万份,第一次办报即获成功,如果不是一场意外的大火让于右任主持的《神州》停在了第八十期,他就不必再辛苦创办第二/第三/第四份报纸了。
于氏的第二份报纸《民呼日报》创刊于1909年5月,他亲任社长,解释办报目的无非“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仍定位于“揭露清廷黑暗统治,鼓动发起民族革命”。内容和栏目设置较《神州》更丰富了一些,专论之外,还有诗话、艺苑等较轻松的栏目;表达形式上,文字之外,以讽刺画为主的图画增多了。这些技术上的变化,让报纸看起来既革命又轻松,报纸刚出版订阅者已达数千人,三个月之后关张时发行量已过一万份。
清政府地方官员用“间接诉讼”的方式关闭了《民呼日报》。当时于右任和一些旅沪陕甘人士发起成立了一个“甘肃筹赈会”,为家乡饥民筹款救灾,办事地点暂借《民呼日报》报馆。当时陕甘一带连续三年灾荒,饥民遍地,易子而食,《民呼日报》报道了这一惨状,猛批陕甘总督毛庆蕃为保官职匿灾不报、田赋不免的恶劣行径。毛总督大怒,决定对于右任实施跨省追捕,以《民呼日报》涉嫌侵吞赈灾善款为由,致电沪道蔡乃煌,要求严查该报社长于右任。蔡道台心领神会,迅速商请租界当局,对于社长予以拘捕。前后经过八次堂审,主持审判的官员几近明言:如果你再办报纸,就要挖掉双眼;只要你停办报纸,即可重获自由。于右任热爱报纸,也热爱自由,经过半个月的坚持,于右任妥协了,《民呼日报》停在了第92期上。
但于社长的妥协显然是为了更长久的坚持,出狱后的第五十天,他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这次他请范鸿仙任社长,自己在幕后主持。他解释报名的含义:呼就去掉两点,相当于已经挖掉了双眼;不允许大声疾呼,不出声地吁一吁总是可以的吧。为了让报纸活得更久些,于右任大幅度调整了报道方向,不再集中关注国内时事,着重报道对外关系和国际局势。
事实证明,只要“反满、革命”的定位不改,报道方向再怎么调整都于事无补,任何报道都危机重重,涉外报道甚至更危险一些。《民吁日报》死于一篇涉日报道《锦齐铁道及远东和平》,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引起了日本驻沪总领事的不满,函请上海地方官员查封该报,中国官员照办了。《民吁日报》存活的时间更短,只有48天。
从报人转型政治
从前三份报纸的生与死中可见,于右任屡败屡战,善于妥协但绝不投降,办报的“韧性”盖过了革命的激情,“元老记者”的桂冠戴在他头上,再合适不过了。第四份日报《民立报》的创办,则直接帮他从记者转型为了元老。
1910年10月,离武昌首义还有整整一年,于右任又当社长了,这次他创办的报纸名为《民立报》,公开宣称:“以提倡国民独立精神,培植国民独立思想、建立独立之民族和保卫独立之国家为宗旨”,虽然仍以“国家、民族”等宏大叙事为主导,但对国民个体的重视明显增强了。栏目设置甚至可称得上丰富多彩:设社论、外论、译论、谕旨、宫门抄、专电、译电、新闻、大陆春秋、上海春秋、杂录等等。此时宪政专家兼民盟领袖宋教仁刚刚从日本回国,策划反清暴动之余,还兼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的笔名,发表了多篇介绍政党政治、责任内阁等西方宪政基本常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