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领袖”胡瑛
辛亥革命网 2011-10-07 00:00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范福潮 查看:
辛亥春,清政府的大牢里,一南一北关着两个名闻中外的同盟会英雄,一个是关在武昌府监狱里的日知会一案的主犯胡瑛,一个是关在北京刑部大狱里的谋炸摄政王的汪精卫。二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文人,胡瑛入狱后面对严刑拷打拒绝招供,写下绝命诗“仗剑十年悲祖国,横刀一笑即仙乡”;汪精卫入狱后自料必死,也写下绝命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他俩的英雄气概和豪迈诗篇在海内外影响很大,虽被判处“永远监禁”,身陷囹圄,却鼓舞着一代革命青年的反清信念,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
胡瑛(上图)虽然身在狱中,慕名前往拜会的学生、士兵络绎不绝
胡瑛,字经武,原名宗琬。光绪十二年(1886)生于浙江绍兴,后随父兄到湖南,居于桃源,与宋教仁同乡。他16岁肄业于长沙经正学校,黄兴时任该校教员,受黄影响,在校参加革命活动,引起官府注意,为避逮捕,黄兴介绍他到武昌吴禄贞处藏匿,在此结识沔阳张难先,助其筹备科学补习所,并与张一起投入工程营当兵,张为他的言论风采所感动,1904年5月科学补习所成立时,推他为总干事。黄兴在长沙组织华兴会密谋举事,约他前往相助,起事失败后,科学补习所被封,他又加入刘静庵组织的革命团体日知会。1905年正月,清户部侍郎铁良行至湖北,刘静庵拟谋杀之,胡瑛与王汉愿往行刺,汉口未得手,二人尾随铁良行至河南彰德,王枪击铁良未中,在清兵追捕中投井自尽,他收葬王汉遗体后,转赴日本避难。
胡瑛参加同盟会后,被推举为评议员,1906年,孙中山派他回国响应萍醴起义,因叛徒告密,胡与日知会八位要人皆被捕。胡入狱后,因声名显赫,官府特别重视,但因未获证据,便对他施以酷刑,他拒不招供,留下一首荡气回肠的绝命诗:“昆仑紫气郁青苍,种祸无端竞白黄;仗剑十年悲祖国,横刀一笑即仙乡。河山寂寂人何在,岁月悠悠恨更长;我自乘风归去也,众生前路苦茫茫。”日知会原是武昌美教堂圣公会设立的阅览室,因有教会背景,此案轰动中外,除革命同志奔走营救外,教会中的美籍人士亦出面致电北京美国公使向清政府外务部交涉,同时,在京的吴禄贞等人亦向肃亲王上条陈,劝其勿杀党人,免增满汉恶感,清廷迫于内外压力,又出于缓和满汉矛盾的考虑,致电湖广总督“从轻办理”。此案一直拖到宣统元年(1909)才宣判,除一人病死、二人保释外,其余六人,四人判处有期徒刑3至15年,刘静庵、胡瑛被判永远监禁。当时,反清思想在武汉学界、军界已深入人心,判刑的6人一时成了英雄。被判监禁三年的梁钟汉关押在汉川县监狱,该县正堂(县令)见他是留学生,又是政治犯,且有当地缙绅为之说情,便对他颇为优待,典狱员见县正堂优待,更是落得顺水推舟做人情,将狱中一栋三间小屋给他住。县里的青年学生闻知梁是革命党,纷纷入狱探视访谈:“每逢星期日,狱中几成为学生之俱乐部。看守者既不干涉,牢头禁子更不过问,且替我倒茶倒水。”“我在狱中既极自由,因之来往者日众,资用亦不虞缺乏,遇学生有困难,反可接济。若遇同志商谈重要事务,并可于夜间私自出狱……”(梁钟汉:“我参加革命的经过”,《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二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P16-17)判刑五年、关在汉阳狱中的李亚东亦受同志眷念,除捐钱资助生活外,党人还常到狱中与其议事,时在武昌新军三十一标当兵的方孝纯晚年回忆道,他常和战友们于星期天休假时“携酒肴过往”,看望李亚东、胡瑛,饮酒赋诗。(方孝纯:“辛亥首义之片断回忆”,《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P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