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及其它(3)

辛亥革命网 2011-09-3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赵定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重庆的北碚公园内,有一处花木扶疏幽静肃穆的墓园——作孚园,伟大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先生就长眠在这里。 ,卢作孚

  年轻的卢作孚先生,经历了辛亥革命风暴的洗礼,思想更加成熟,增长了才干,意志和毅力更加坚定,这为他今后艰苦创业,走向辉煌,炼铸了坚实的基础。

  二、艰苦创业 彪炳千秋

  卢作孚先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巨大,卢作孚先生最为人们熟悉和广为传诵的几件大手笔是:

  在列强横行,军阀割据,烽烟四起的年代,他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以一艘“民生轮”小船起家,历尽艰辛,发展壮大,十来年间,驱逐了列强在川江的势力,一统川江,畅行长江,走向四海。其极盛时期,卢作孚先生的民生航运公司拥有近二百艘轮船,此外还有七十多家公司和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航运巨头,为民族航运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

  他大刀阔斧,清剿匪患,整顿治安,与此同时,广引人才,多方筹资,在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建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组建了当时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创办了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创立了中国唯一的民办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架设了四川最早的乡村电话系统;开辟了北温泉公园,北碚公园;在辖区修公路、开运河、办工厂、农场、建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及各类学校;精心规划北碚乡镇的改造建设,街道广植法国梧桐……林林总总,兴建的各项设施,数不胜数。短短几年间,卢作孚先生从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卫生各个层面,对北碚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改造建设,使昔日一个盗匪出没、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地方,变成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小城镇,是那个年代最美的模范花园城镇。

  卢作孚先生当年呕心沥血的杰作,影响深远,至今仍造福乡梓,泽被后人,令广大重庆人心存感激,深深怀念。

  最令国人感动永远铭记的是,一九三八年秋,日寇侵华,大片国土沦丧,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局势危如累卵,大批人员和重要物资设备,急待西运。当时入川尚无铁路,公路简陋,运力极低,唯有水路可行。在这国难当头,悠关民族存亡的时刻,一向不肯做官的卢作孚先生义不容辞,勇挑重任,临危受命,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坐镇武汉、宜昌,指挥运筹抢运重任。那年十月,武汉沦陷,宜昌危在旦夕。此时宜昌滞留人员数万,还有十万余吨重要物资屯积,以当时民生公司运力,若按常规要将其全部运往陪都重庆,至少需时一年。卢作孚先生临危不乱,指挥若定,他创造了“三段航行法”,按轻重缓急,分段运输,冒着日机轰炸,船毁人亡的危险,昼夜兼程抢运,而返程时,又满载一船船抗日将士出川上前线。经过四十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陷落前,将全部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此次抢运行动,中外瞩目,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奇迹,谱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最辉煌悲壮的篇章,卢先生的不朽功勋,永载史册。

  长江大撤退的成功,国民政府随即在重庆及其周围迅速建起了多个钢铁、机械、军事等工业中心,奠定了对日作战的物资基础,成为持久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强后盾,也为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成为西南的工业重镇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困难重重,历经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极待复苏。1950年6月,卢先生高风亮节,毅然作出了选择,从香港北上,回到北京。他所组织的18艘海外轮船也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支援祖建设。此后,连同在内地的所有船只和数十家公司资产,卢作孚先生将其全部财产毫无保留无偿的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真正视钱财如粪土,而自己两袖清风。常言道:“国难显忠臣”,卢作孚先生对国家民族是何等赤胆忠心!可谓光昭日月!卢先生的辉煌业绩,远见卓识,他的崇高爱国精神和巨大人格魅力,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他是我们重庆人的骄傲。

  (参阅资料:卢国纪先生的《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