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及其它(2)

辛亥革命网 2011-09-3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赵定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重庆的北碚公园内,有一处花木扶疏幽静肃穆的墓园——作孚园,伟大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先生就长眠在这里。 ,卢作孚

  卢作孚学完数学,又倾注全力学习古文、历史、地理、物理和化学,广泛涉猎,常常埋首书案,通宵达旦。从一九一零年开始,卢作孚开始深入研读国内外进步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通过学习和研究,他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康梁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学说,都在他身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尤其赞同孙逸仙先生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以及“民有、民治、民享”的主张。于是,他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加入了同盟会,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当时,年轻的卢作孚尚不足十八岁。

  一九一一年五月,清政府宣布“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强行将粤汉、川汉铁路拱手出卖给帝国主义。清政府的夺路卖国的行径,激起全国公愤,保路运动风起,四川尤为激烈,四川保路同志会随即成立,展开了猛烈的保路反清斗争,风暴波及全川,声势越来越大。处于风暴中心的成都开始罢市罢课,进而抗粮抗捐。九月,清政府诱捕了保路同志会领导人,并下令军警开枪屠杀无辜请愿民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青年卢作孚,以一个年轻的同盟会会员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了保路运动,在成都同广大群众以及罢课学生一起,走了街头,参加游行、请愿、撒传单,又暗中联络同盟会党人,为推翻满清王朝四处活动,奔走呼号,并参加了成都的起义。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的革命党人,举行了起义,一举占领武昌,到十一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的省宣布独立,四川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斗争烈火愈烧愈旺。一九一二年三月,成渝两地军政府成功合并,全川统一,成立了尹昌衡、张培爵为首的四川都督府,至此,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覆灭。

  辛亥革命胜利后,都督府论功行赏,委任青年卢作孚到川东奉节去任夔关监督。奉节扼长江上游的咽喉,为四川门户,过往般只必经之地。夔关监督是“肥缺”,年傣极高,人人羡慕,卢作孚先生认为自己参加革命不是为图名利,而是为了国家和民众,一点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谢绝了委任,决定留在成都,在补习学校教书,继续从事爱国革命活动。

  一九一三年,“城头变幻大王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遭军阀及各种复辟势力篡夺,大军阀胡文澜登上了四川都督宝座,开始了抓捕杀害革命党人,成都风声鹤唳,到处一片杀气腾腾景象。许多革命党人开始转移和隐蔽,卢作孚先生开始不以为然,继续镇定自若地在补习学校任教,直到迫不得已,他才悄然逃出成都,踏上返回故乡合川的路途。

  这一天傍晚,卢作孚先生来到大足县龙水镇,住进了路边一个鸡毛小客栈。谁知半夜时分,店门乒乒乓乓一阵响,一群士兵闯进客栈,不由分说将他强行抓起来,又押解到数十里外的县城,和许多无辜百姓关在一起。

  原来,大足驻军奉四川都督胡文澜之命,这几天正在搜捕革命党人,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凡是认为形迹可疑的,外地口音的,读书人模样的年轻人,不分青红皂白,都要抓起来,卢作孚先生方知自己已经落入虎口。

  在审讯中,青年卢作孚沉着冷静应对,没露半点破绽,参加审问的一个乡绅,觉得这位青年知识渊博,确实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学生,没有可疑地方,决定将他释放。这样,卢作孚先生才脱离险境,没有遭到杀害。

  在大足历险后,卢作孚先生来到了重庆,发现重庆形势也紧张,并得知家乡合川也在四处抓人,皆不能立足。恰好此时有友人推荐他去川南江安县的县立中学任教,教数学。于是卢作孚先生去了江安,暂时栖身在那里。

  在此期间,四川局势仍旧混乱,各地革命党人继续遭到逮捕和屠杀。他苦苦思索着中国的现状和未来之路,对辛亥革命的结果落到这个地步,既感沉痛又百思不解。他无法再忍受下去,决定离开四川到上海去寻求救国为民的真理。

  一九一四年夏,卢作孚先生任教一年后向学校辞职,来到重庆,搭乘“蜀通轮”东去上海,开始了新的征程,这一年,他二十一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