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案引出的辛亥革命元勋故事(2)

辛亥革命网 2011-09-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何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纵观苏成章一生,从前清秀才,到革命党人;从首义元勋,到落魄道士;从失踪,到获生,再到终老故乡,可谓跌宕起伏,充满着传奇色彩!

  为了扩大起义的影响,推动各省响应,必须发行报纸进行宣传。牟鸿勋、邢伯谦和苏成章商议,由牟鸿勋向黎元洪陈述,并合并了几家报馆的工人,创办了《中华民国公报》,牟自任经理,苏成章积极参与其事,邀请两湖学堂的老同学、老同志,连夜计划开印,于起义后的第七天,问世了《中华民国公报》第一期报纸。假借孙文之名公告,是利用孙先生的威望,算是革命党人的智谋。苏认为,这两件事的意义在于,安定人心,鼓舞士气,扩大影响,促进各省尽快响应,是枪炮所不能及的。

  参谋部成立后,当即决定,湖北革命领导机关定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设在原谘议局所在地。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通电全国。10月14日由汤化龙等拟订了《军政府暂行条例》,规定鄂军都督府仍设四部,但改为军令、军务、参谋、政事四部,并由汤化龙任政事部长,苏成章任副部长,总揽行政大权。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加强革命党人对军政府的领导,10月25日由孙武、刘公、张振武等提议修改了《军政府暂行条例》,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改变了集大权于都督一身的状况,决定成立由革命党人组织的军事参议会。规定除战争外,都督发布命令必须召集军事参议会议决施行。同时调整了都督府的机构设置和组成成员,取消了包揽行政大权的政事部,改设内务、外交、理财、交通、司法、编辑等6个部,后又增设教育、实业2个部,连同原有4个部,共12个部。其中,教育部长苏成章,副部长查光佛。实业部长李四光,副部长牟鸿勋。调整后的政府机构设置比较完善,也比较近代化,革命党人在政府组成成员中占有显著的优势。

  后又成立各部总稽查部,苏成章和牟鸿勋、甘绩熙等同时担任稽查员。再后来,苏成章还担任过湖北省教育司司长和革命实录馆副馆长。据苏的女儿回忆,她亲眼见过这两个职务的委任状。民国二年(1913年),苏成章被授予首义甲等功勋,被列为辛亥革命志士。

  此后,黎元洪勾结袁世凯杀害革命党人,摧残革命力量的阴谋日益暴露。孙中山密函田桐、季雨霖、詹大悲等人在湖北组织改进团,重新集结革命党人,进行二次革命。苏成章参加了讨袁“改进团”,积极进行反袁活动。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就任军政府大元帅,号召恢复《约法》,拥护国会,开展护法运动。委任蔡济民为湖北省靖国军总司令,驻军利川。民国六年(1916年),苏成章回到利川,协助蔡济民,任靖国军军需处长。蔡济民被方化南、唐克明谋杀后,苏成章和董用威(即董必武)等联名向孙中山申告,并在报上发表声讨文告,呼吁伸张正义,惩办方化南、唐克明等人。苏静方小时候还亲眼看到,她父亲的一个文件夹上写着“方化南、唐克明谋杀蔡公济民证据”的字样。

  后来,苏成章到利(川)石(柱)边境,还利用农民组织“八德会”,反土豪劣绅。不久复去武汉。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独揽党政军大权,背叛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为“老民党”的苏成章看到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被独裁的蒋介石所破灭,导致军阀混战,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已是心灰意冷。虽然“革命尚未成功”,却失去了“同志仍需努力”的信心,便决定弃政从医,由武汉移居上海,挂牌行医。于是,便有了遭特务关押的经历。苏成章经此一劫,更是意志消沉,大骂“国民政府罪恶滔天”的同时,萌生了退隐之意。

  1929年,苏成章携全家又回到武汉,适逢友人赠送了位于豫鄂交界处鸡公山的一块山地,另有友人赠送了一笔钱。于是,在鸡公山修建了一所房屋,全家迁住在这里。苏静方回忆说,“父亲一边教书一边著书,着手编写《周易》的注释。教书自然是为了糊口;著书是要把他的思想感情埋藏在故纸堆里,使它与时事政治隔离开来,用以约束自己。”期间,苏成章还写了许多诗,女儿还能背诵其中的诗句,如“白云升足底,新月挂松间”,“庖人三间炊无米,犹自挑灯缓读书。”“幽静的环境,恬淡的心情,清苦的生活,溢于言表,这也是当时我们全家生活的真实写照。”苏静方的话里充满了对居山生活的向往,和对父亲的怀念。

  这时的苏成章,倒真得有点隐士的风度。然而,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僻居于鸡公山长林之中的苏成章,却再一次遭到绑架。苏静方的推测虽然不无根据,却查无实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非齐光所说的苏斐然“宦途失意”,而是看破了时局,不愿委曲求全,随波逐流。这一方面反映了苏成章思想局限性,也是当时很多像他一样的“老民党”的共同困惑,如首义硬汉牟鸿勋,最后也是选择了隐居,最后病逝于武昌,年仅40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旧式文人所特有的孤傲之气,耿介之气,的确是值得称道的。遗憾的是,苏成章隐退之后,消失在时人的视线之中,长期不为人所知。

  奇怪的是,苏静方的回忆中,并没有提到,他的父亲信奉道教之事。也许是为尊者讳,不愿意提及吧。齐光在《鸡公山指南》中说得明白,“以神道之力,独手创建,而自成一道教活动之区”,命所居山场为灵化山,且信徒众多,弟子之中,不乏达官显贵。还对灵化山进行描述:

  “由豫十五号循小路可往,遥望之,见有石亭一座,乃土祗神祠也,中供鄂、豫交界众土祗之神。经此更前进,有石门一座,其联云:‘归元之路入圣之门’,其顶有圆石三方,上刻篆文‘灵化山’三字。入其门回视门柱,亦有一联曰:‘天中蓬壶世外桃源’,此出苏道人之手书也。”“苏道士在此建屋三栋,朝南背北,前为园圃,种有茶树及菜蔬之属,并伺育野蜂数巢,园边为第二静室与第一静室,均在平台之下,台上为禅堂及待客室,室中供一篆文‘灵’字,绝无塑像木偶之属,亦一别开生面之庙宇也。”这些描述,无不反映出其道观特征。

  1987年出版的姜传高编著《鸡公山志·宗教风俗》对灵化寺的也是列为道教庙宇,认为是1929年由苏斐然所建,1933年达到鼎盛。但随着苏道士的失踪,虽有其妻高氏和徒弟肖志安主持,香火日渐衰落。还介绍了苏道士在山期间,每日诵经讲道,习武练功,观星占卜。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敬神偶,只敬奉一个“灵”字,招徒的手续非常简单,只需写明入道介绍人和本人姓名,在所供奉的“灵”字前,将纸条焚化即算入道。其修道的要义就是“诚则灵”。

  《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中,介绍苏成章到鸡公山创建“灵道学社”,引起我的关注。“灵道”难道是道教的派别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查了有关道教的资料,结果让我很吃惊!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