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磷碧血蔚国光——记辛亥英杰姚勇忱(4)

辛亥革命网 2011-09-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方一戈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岁月如流,转瞬已是辛亥百年。姚勇忱——这位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壮阔史卷中,理当载有其不可磨灭功绩的辛亥英杰,也已然离世九十六周年。

  五

  姚、王两位烈士牺牲后,孙中山先生深深痛惜:“天地不仁,歼我良士”!二人的遗体,一度被分别运回各自家乡安葬。笔者在搜求本文史料的日子里,曾数赴织里,试图通过多种途径,觅访昔日姚勇忱的旧葬处。无奈年月久远、人事暌隔,而今已无从寻找。

  1916年6月,那个仅止做了八十三天“洪宪皇帝”梦的袁世凯,在四面楚歌中呜呼哀哉了。继任大总统黎元洪,代表民国政府正式追认姚勇忱、王金发为烈士并予厚葬。据说,当时在杭州昭庆寺(今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召开的追悼会,声势甚为浩大,“生前友好,不论在杭与不在杭,均有挽诗挽联以示哀悼”;前往现场吊唁的,除了大批“公开佩带标记”的革命党人,还有上万民众。随后,姚、王两位的灵柩,各由家乡移运杭州,被隆重合葬(分穴)于西湖岸边的茅家埠卧龙桥侧——那是一座专门修建的独立陵园(遗址在今解放军疗养院内),民间呼为“双烈墓”。尽管眼下已很难找到相关的历史影象,但从茅家埠还依稀可辨的建筑残留来推断,那陵园应该规模不小。资料记载:姚、王的墓碑,是蔡元培所题;墓前牌楼的对联“生死付常,河山无恙;智勇俱困,天地不仁”,也系蔡的亲笔。褚辅成为“双烈”撰写了墓志铭。柳亚子则赋诗痛悼;他“哭勇忱”,有这样的诗句:“耳余刎颈恨难平,回首钱塘尺涕盈。绝代佳人姚弋仲,可怜生死殉田横!”

  据姚定忱回忆,当年葬事既毕,民国政府还给烈士遗孤颁发了八千元抚恤金。他与长麟自此在杭州定居下来;王金发的母亲仗义、热心,帮衬他拉扯长麟,“令读书”,直至医专毕业。1937年末,抗战烽火逼近杭城,姚定忱全家撤往浙南而长麟(33岁)执意一人去渝,作别后竟杳无音讯。抗战胜利了,姚定忱几度设法同长麟联系,始终踪迹渺然。某次,有人透信给失业在杭的姚定忱,说蒋介石到奉化(溪口)了,你去看看他,或许可以谋个事做。姚去了,蒋介石没接见他,差人递出一张纸条,上边写着:行政院:此为姚勇忱之弟,请给予他相当之职务,落款“蒋中正”。姚定忱久等,没能见到蒋,气得大骂蒋介石摆架子,忘记了从前在上海当“孩儿王”(指帮助姚勇忱照看俩孩子)那阵子。他没有去做蒋介石给的官,撕了那张纸条,回到杭州照旧劬劳度日;并且,在家里立下一桩“规矩”:每年农历“清明”,必去大伯墓前焚香祭奠,风雨无阻,子孙传续。

  姚家的这桩“规矩”,数十年来,除了“文革”年月,在杭的后人们一直恪行不渝。其间,姚勇忱的墓茔又曾经历过两番搬迁——1952年,因茅家埠一带建设需要,姚、王两墓被西移至杭州小龙井山麓的公墓内(王墓于1990年代迁回今嵊州市)。2006年,龙井区域市政改造,姚墓再次面临搬迁。所幸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以及西湖风景名胜管委会等部门皆通力援手,姚家不避周折,精心选址,终于赶在当年农历“冬至”前,将烈士遗骸妥善移葬位于南天竺的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园。新修的姚墓,庄严、大气。陵园管理方,特地在墓侧树起一方花岗岩指示牌。那上边一行行工稳的碑文,言简意赅地向世人诉述着烈士不朽的生平……

  六

  岁月如流,转瞬已是辛亥百年。姚勇忱——这位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壮阔史卷中,理当载有其不可磨灭功绩的辛亥英杰,也已然离世九十六周年。

  笔者到杭州叩访烈士的几位侄系后人,有的须发皤然,亦垂垂老矣。言语间,他们话及梦寐萦怀的共同心愿——希望能够在今天的湖州市区(或织里镇区)择址,为姚勇忱建立一尊塑像,让烈士得以此种方式回归故里;也使家乡的人们、尤其年轻一代,能够就近宣传、缅怀、祭念先烈,以告慰英魂,激励后世。为着实现自己的这一恳实的愿望,姚家后人们正在积极与有关方面沟通,争取支持。我由衷地企愿他们的努力成功!

  题注:

  当年,柳亚子在列数宋教仁、陈其美、姚勇忱等十多位献身于辛亥革命的南社社员时,曾感叹道:这些烈士的牺牲,“青磷碧血,抑或蔚为国光焉”。本文即取此意为题。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