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竹白:愤葬同志再举义帜(3)
辛亥革命网 2011-09-07 00:00 来源:大河报 作者:盛夏 姚晨雨 查看:
1914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三),沈竹白乘囚车赴刑场途中,开封大街小巷布满军警,柴得贵马队严密警戒,还中断了邮电。军警从围观人群中,拉出两个衣衫褴褛者推上囚车,称其“图谋不轨”,以示弹压。
沈竹白头戴獭皮帽,身着黑呢子大衣,神态从容,频频向路旁群众点头告别,群众掩面而泣。
沈竹白在开封孝严寺后慷慨就义,年仅36岁。他在遗言中道:“各国革命流血,譬之一盆;中国只有一杯,不亦甚易乎!”
沈竹白就义后,灵柩安葬于开封东郊大花园村墓地,后人撰文赞颂道:“生禀异志,性同金石,锒铛甫卸,艰难何避,愤葬同志。不屈不挠,义帜再举,忠贞自矢,丹心碧血,永昭青史。”
今天,开封辛亥革命纪念园内,为沈竹白立了一座汉白玉纪念碑,以示不忘。
开封禹王台辛亥革命纪念园内的沈竹白墓
竹白后辈皆能自立
沈竹白只有一个独生子,名沈世祺,字东浦。为避祸,沈竹白妻子带沈东浦连夜离开开封,回到娘家江苏省海门县居住。
时局稳定后,母子二人又回到开封。之后,沈东浦拿烈士抚恤金受教育,1923年10月考入开封二中,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河南青年协社,因“闹学潮”,被校方以“共党嫌疑”之名开除。
1929年,他考入河南大学社会学系,仍是学生运动积极分子。抗战爆发,他和11个同学(其中有个中共地下党员)成立了心心社,编辑一本《心音》杂志,宣传抗日,共出三期。
1931年,南京召开了一次全国青联会议,河南共派出五个代表,他是河南大学唯一的代表,向当局请愿表达抗战决心。
1933年河大毕业后,沈东浦曾任河南省民众教育馆馆长,搞民众教育。之后日本人进了开封,他担任战时民众教育工作团主任,带团队撤往南阳,沿途贴标语,宣传抗日,团里有几个年轻人倾向革命,他给予帮助,支持他们去了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河大培训班,在河大图书馆工作,1975年病故。
“父亲受祖父影响,有革命性与正义感。为人正直豁达。新中国成立后,他历经坎坷,历次运动都是运动对象,曾被打成右派,1978年才予改正。”沈毅道。
沈东浦有五男一女六个孩子,沈思、沈毅、沈达、沈雁、沈平、沈潜。
“我们兄妹六人,基本比较平顺,但受家庭影响,没有一个上过正规大学,所幸都能自立。我后来加入‘民革’,担任‘民革’开封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开封市政协常委。两个弟弟沈平与沈潜都定居于美国纽约。”沈毅道。
现在这个家族中,继沈毅加入“民革”之后,沈毅之女和侄女也先后加入“民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