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洗礼——辛亥革命中的李章达(2)
辛亥革命网 2011-08-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龙建军 查看:
追随孙中山先生
1919年夏,李章达应朱执信的邀请赶赴上海,协助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创办《建设》杂志,并负责发行工作。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受到启发,认为俄国的经验可以借鉴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因此,他决定派李章达陪同朱执信前往苏俄考察。可是,时局发生变化。1920年6月,孙中山为了讨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派朱执信回广东做策应工作。8月,粤桂战争爆发。9月,朱执信在虎门调解驻军与东莞民军冲突时,不幸中流弹牺牲。李、朱二人共赴苏俄计划流产。1920年底,李章达在廖仲恺的支持下,前往苏俄。但当他抵达苏俄的伯兰俄维辛时,又因为苏俄的国内战争而无法继续北上,只好返回广州。至第二年的春天终于到了莫斯科,见到苏联有关的领导人,完成了孙中山交代的任务,回广州后向孙中山详细地作了考察汇报。(何香凝回忆录:何香凝回忆“李章达去了二次俄国”)
1921年初,粤军参谋长兼粤军第1师师长邓铿,为了提高第1师的官兵素质,千方百计招纳年青有为的军官为骨干,李章达、叶挺、邓演达、蒋光鼐、陈可钰等被招入军中。李章达被委任为师直属工兵营营长。不久,孙中山在桂林设立大本营,准备驱兵湖南进行北伐,并在邓铿的粤军第1师中挑选青年军官组成警卫团担任大本营警卫。工兵营被改编为警卫团第2营,李章达任警卫团中校团副。因团长陈可钰还兼任师部参谋长,不能离开广州,故警卫团实际由李章达率领,开赴桂林担负警卫任务。当时的桂林治安状况很不好,匪患频繁。警卫团除保卫大本营外,还到郊区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因此深得当地民众的称颂。
1922年3月,邓铿在广州被陈炯明部下刺杀。孙中山悲痛万分,决定改道韶关北伐,督师回粤。李章达率警卫团随侍左右。5月,孙中山改设大本营于韶关。这期间,孙中山经常往返于韶关和广州之间,警卫团兵力单薄。于是,孙中山决定将警卫团扩充为两个团,李章达被任命为警卫团第2团团长兼大本营少将参军。
5月10日,陈炯明露出叛乱迹象,其手下悍将叶举擅自率领驻桂部队东返广州,并设总指挥部于白云山下郑仙祠,以索饷要挟,寻衅滋事。孙中山为安定后方人心,与夫人宋庆龄驻总统府观音山的粤秀楼。李章达率领警卫团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陈炯明见时机已到,密令心腹干将叶举、洪兆麟、熊略等集结了50个营25000兵力,于15日晚深夜发难,妄图活捉或炸死“孙大炮”,以实现其独霸广东之目的。6月16日凌晨,叶举等炮轰总统府。宋庆龄以国家为重,再三央求先生先走,孙中山犹豫不决,林直勉等见事急燃眉,于是当机立断,不容分说,用力挽着孙中山强行撤离。经过多方的曲折,孙中山终于安全抵达黄埔,登上了永丰舰。警卫团团长陈可钰、第2团团长李章达等指挥警卫团和卫士坚决保卫总统府。李章达指挥官兵一连打退了叛军数十次的冲锋,杀得叛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直到凌晨五时许,因敌众我寡,李章达决定撤退。凌晨6时,李章达等率领警卫团最后撤出总统府,冲出重围,辗转到达长堤海珠岛,乘电船登上在白鹅潭的永丰舰。18日,李章达又以大本营参军的身份,向孙中山建议派人到广州、香港等地联络事变时被打散的官兵,并“请领1500元”作为招抚散失官兵的费用。领到款后,他立即派营长蒋光鼐携款到香港、广州去进行招抚工作。8月,孙中山闻知北伐军回师失利,待援无望,决定弃舰,离开广东到上海。李章达送走孙中山后,就和马湘等人筹办物资给养,处理善后问题。之后,李章达也离开了广州,前往福建投奔以许崇智为总司令的东路讨贼军,被委任为东路讨贼军总部中将副官长。
1923年1月,陈炯明被驱逐出广州后,孙中山应各军将领的邀请,重回广州组织大本营。李章达也随东路讨贼军从福建回粤,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宪兵部队司令部中将司令。
1924年1月,李章达出席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因“联系国共双方甚为得力”而辞去军事职务,跟随廖仲恺全力从事党务工作。8月,在中国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上,李章达被推选为中央农民部长。刚一上任,他就参加了第一届农讲所学员毕业和第二届学员开学典礼。9月25日,他又参加了长洲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他在这些会议上发表讲话,鲜明地表示:全力支持农民运动。他虽任农民部长时间不很长,但与农民运动讲习所一、二届主任中共党员彭湃、罗绮园有合作、有共识,真正地执行了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
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李章达坚决捍卫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与国民党反动政府做长期的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陶铸:《悼念李章达先生》。
2.蔡廷锴:《缅怀挚友李章达》。载《广东文史资料》第十辑“回忆李章达先生”。
3.《叶挺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
4.《民主先驱李章达》,广东人民出版社。
5.《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
6.《何香凝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