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洗礼——辛亥革命中的李章达

辛亥革命网 2011-08-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龙建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李章达,1890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城后街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906年8月,李章达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开始了军旅生涯。当时,孙中山领导
 

  李章达(1890-1953),字南溟,是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委。

  参加革命

  李章达,1890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城后街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县试),但均未中。1906年8月,李章达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开始了军旅生涯。当时,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正蓬勃发展。朱执信受孙中山的委派,到广东进行革命宣传。李章达在朱执信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革命的思想,不久,由朱执信介绍,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09年,李章达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此时,各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辛亥武昌起义的前奏,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李章达被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所鼓舞,积极从事同盟会的秘密联络工作。当时,同盟会会员谭人凤经常往来于沪宁之间,李章达和他秘密联系,接受指示,传递信息,期待大革命风暴的到来。

  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新军很快就占领了武昌。两天后,汉阳、汉口又相继被革命军占领。接着,湖南、陕西、江西等地的革命党人也纷纷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在这次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当中,各地的进步力量都纷纷投奔到革命的队伍中。当时,李章达正在学校参加毕业考试。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后,他和陈铭枢、蒋光鼐、陈果夫等同学立即行动起来,连续秘密集会,商定奔赴武汉参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他们分三批启程,陈铭枢、李章达等带领第一批同学直奔起义的发源地——武昌。

  他们到达武昌后就向都督府报到。当时,镇压起义的清军援兵已开抵汉口并占领了京汉铁路的刘家庙车站(即循礼门)、硚口等处,直逼汉阳,形势十分紧张。李章达和同学们向都督府请战,要求去保卫汉阳兵工厂,但未能获准。于是,他们继续请战。都督府看到他们情绪高涨,就将陈铭枢、李章达他们组编成中央第二敢死队,让他们参加了偷袭刘家庙车站敌军的战斗。

  10月底,袁世凯下令猛攻汉口。因众寡悬殊,起义军败退,汉口失陷。11月3日,黄兴被任命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他随即组建总司令部。他将包括李章达在内的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生与武昌第三中学的学生改编成学生队,驻扎在汉阳昭忠祠的总司令部,归总司令部直接指挥。李章达、蒋光鼐、陈铭枢、张我权等人分任参谋、副官或督战员等职。后来,这支卫队由张我权、徐源泉带到汉阳,作为总司令部的督队员,又参加了进攻大智门车站清军的行动,冀以击破敌军的包围,但行动失利。27日,汉阳失陷。不久,南北开始和谈。黄兴离开武汉到上海,卫队随即解散,李章达回到广州。经过这场近五十天的血与火实际斗争的锻炼,李章达变得成熟了,他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今后的革命斗争中。

  1912年初,李章达在广州随朱执信整编民军。当时,广东刚光复不久,各地民军相继开进广州,较为著名的有王和顺的惠军、李福林的福字军、黎炳球的黎字军等50多支队伍,14万多人。朱执信经过辛亥革命的教训,逐渐看到利用旧军队不可靠,打算改造广东各地民军,将他们作为基本革命武装,以图再举。为了整编民军,许多有革命思想的陆军军校学生被派到各民军队伍中去当教练员。李章达被派往黎炳球的黎字军中。然而,整顿民军的工作很快就遭到了广东都督陈炯明的反对。陈炯明一方面大力扩充私人势力,一方面又以裁军为名,铲除异己,对其他民军或武力镇压,或强迫解散。朱执信的改造民军计划不能实现,李章达训练黎字军的工作也告停顿。

  同年6月,李章达、陈铭枢和蒋光鼐等人一起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二年,李烈钧在江西湖口举兵讨袁,发起“二次革命”。接着,江苏、广东、安徽、上海、福建、湖南等地也都先后兴兵讨袁。李章达参加了李烈钧领导的讨袁行动。但是,讨袁战争因为各地武装分散、缺乏统一领导等原因很快就告失败。李烈钧兵败湖口后,李章达也逃往上海。后来他求得机会继续完成学业,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蔡锷、李烈钧在云南揭起护国讨袁的旗帜,组成护国军,向川、湘、粤三省进军。1916年,李章达从上海回到广东,在滇军中任少校参谋,参加护国讨袁的斗争。1918年初,“援闽粤军”在广州成立后,李章达转入“援闽粤军”,在总参谋长邓铿麾下任少校参谋。同年6月,援闽战争爆发,李章达随军进攻福建,与粤军将士一起攻城拔寨,打败了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北洋军。但因国内政局骤变,继任北京政府总统的徐世昌力主南北议和,于是历时近10个月的援闽战争结束。李章达离开福建返回广州,期待革命的再次到来。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