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注重记实详载的邬庆时(2)
辛亥革命网 2012-0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行的《(民国)龙门县志》,可说是邬氏在方志理论研究和纂修实践的丰碑。龙门为广东辖县,明弘治九年(1496)析增城县地置龙门县。清康熙六年(1667)始创修《(康熙)龙门县志》,又于二十六年(16S7)再修,三修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张维屏纂,邬庆时继《前志》而作。邬氏是应当龙门时县长招念慈之聘,修成之目录为:卷首有招念慈序,邬庆时《龙门县志序例》,修志姓氏、图片、沿革图.县境图、分区图、城廓图、学宫图、公路线图、电话线图、古迹照片、名胜照片、名人照片、金石照片、书画照片、特产照片。志正文共二十卷。邬氏撰《龙门县志续志序例》,仿《宝安县志例言》而有所发展。《序例》首先叙述自己的修志经历:“昔随凌孟征师修《番禺县续志》,继侍程子良师修《桂平县志》,因得略知修志之甘苦,迨修《宝安县志》,乃创为不用人不支薪之法。前年五月,承招县长召,赴龙门长教育局兼修县志,布置就绪,复回广州征集文献,并续成陈重远师所修《高要县志》,又为广州市政府主编《广州年鉴》,稿既脱,而龙门志料又适告备,于是整理前志,别择访册、调查成案,参考群书,编成县地志四卷、县民志六卷、县官志二卷、县政志四卷、县事志一卷、县文志一卷、县物志一卷、县志志一卷,都二十卷,仍题日《龙门县志》。此书大纲虽仿《宝安县志》,而纂修义例则大半以前志为依归,惟间有略为变通者”。其次例十七则。“图说列传文体也,舆地建置经政宦迹艺文品目也,职官表选举表事略,则品目而兼文体也,前志并列为大纲,似不如统称某某志,此其一;县志与国史不同,善者彰之,否则不齿而已,期志述各区风俗微嫌有所褒贬,且八十年来,未必悉如其旧,今删节之,非敢谬言笔削也,亦欲以解纠纷耳、此其二,前志列传分人物、列女、耆寿、方伎四目,但列女耆寿多无专传,名实未尽相符,今不立列传,标题并悉改为县民志之一目,此其三;近入孝寿田于前志谭瑞奇、廖金凤两传,均著有指讹,今虽仍用前志原文,以孝说未尝无见,附录于后,以此其四。妇女姓氏,前志于列女女寿则书某人某乡妻某氏,亍命妇则书某氏,某人妻,查府志列女亦书某氏某人妻.今从之,无论列女寿妇命妇,均书某氏某乡某人妻,着不知乡名则阙之,此其五;命妇与封翁,仅男女之别耳,其为封赠一也,前志列封荫于选举,而命妇则附于列女,似有未安,今将命妇一项改列封荫,此其六,明朝耆寿郑钟铭等三人,前志列于清朝姚涛之后附案语云:案耆寿无专传者,其编纂例,与节孝同,今既不以列传为标题,故按其年代提前列之,此其七,明巡检李太妻,前志以附列女,文云:巡检李太妻陈民,弘治间,太御寇死于难,陈义不受辱,即自缢,乡人立庙祀之,晴雨祷之,辄应,今以此事已详太传,且陈亦非县民,不复附载,此其八;前志以职官表为一纲,故又以宦绩列为一纲,今以县官志为一纲,则职官、宦绩各为其中之-一目,裁并为一,势宜亦也,此其九;职官一表,前志以实授为主,署理则附于其后,惟咸丰以来,谁为实授,谁为署理或代理,档案已焚,无可稽考,只得尽以入表,因是并将志附载者一并挨次列入,此其十,国之大事……前志以附建置,今别为礼制一目,而于祀孔子之礼特详,盖二千年来,我国政治之主要,实在于此,固不可以不注意也,此其十一,将官所建置岁修襁祀者,备列于前,其灵异素著,香火最盛,能为地方御灾捍患者,亦择录于后,古寺有限,仍依旧志纂入,不分载,此前志纪述坛庙之例也。今将官建者入礼制,民建者改入宗教,此十二;经史子集之分类,在今日已为治目录学者所不满,前志艺文分经史部子集部两目,固因书目无多,稍为迁就,但与其不完不备,无宁改以年代为次,且可以见其时文化之概况,此其十三;前志多为新志所掩,顾新志未必优于前志也,即使优于前志,亦须存其本来面目,俾读者知创例新编初非得已,章实斋首倡此议,于《和州志》创立前志传,今师其意,移艺文所著录旧志五条,厦前志之序目、职名,又从北平图书馆补录《杨志》之目录、姓名,别为县志。惜未获尽读原书,遍为提要耳,此其十四;抬头避讳本为当时功令,今以时势变迁,概行更正,于国朝字样亦改为清字,此其十五;前志于每卷之前,加目录一页,详载该卷纲目及主修总纂各目分纂姓名,今无分纂,不复沿用,此其十六,旧日地图未经实测,本拟从新测绘,因无经费,只得采用较新者,此其十七;最后强调必遵的修志原则:除此之外,对于前志所有,无论为文字为事实,皆有增而无减,至所增事实,一律叙至民国二十三年。惟人物一目,则依史家通例,不为生存人立传,即已故者,亦经各区人士将其行谊事迹逐一审查,公同讨论,严格论定,始行下笔,盖据报告以为纪述,必有不实不尽之虞,今之先行纂修,后付讨论,不过籍以节省采访之费用,及分纂之时间而已。然亦政事文物等志,可以勉强行之,人物为乡望所系:自当特别慎重,万不能急就成章,苟且了事。’加业自己。籍隶番禺,见闻有限,于龙门人物,谁存谁殁,尚不能辨,则何敢贸然据一面之词而为人立传也’。反复强调高书质量:“因是而成书较迟,不及宝安之速,逾预定之期几至于倍,然修志贵实不贵速,故番禺阅十四年,高要且阅十五年……而程子良师序之曰:‘以言完善,吾斯未信,至于蹉跎,幸免焉矣’。”此文是邬庆时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撰于广州市文德西路半帆楼。
邬庆时对方志事业的贡献,最著称的,便是在方志理论上的阐发,皆集中体现在《修志序例》里。邬氏所拟序例,注意从实际出发,适应近代修志需要,颇重实用价值主张。废兴因革,均应详为记载。”自从帝国主义强迫半殖地的旧中国,在口岸和一些城市划出的优惠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为"租界”,还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我国强行取得构租借地,供其成为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表面上看,在租界和租借期间,租借地的主权仍属于出租的中国,然而,实际上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侵占我国领土的一种形式。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这种见解,邬庆时在修志时注意反映这一事实,增。失地。和“割让地”、“租借地”两表,对香港、九龙、新界等故地,用纪事本末体,予以详记。这一创例,为修近现代志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宝安县志例言》就是例证。宝安,在广东省,香港原属其范围,故例言主张此志于故县地香港、九龙、新界予以记载,并拟别为“割让地”和“租借地’两表。例言主张在县事志中增加“发动”与“失地”两门,“发动,为民国之起源,首志之。次志失地,香港之给与,九龙之付与,新界之租与,两国之条约如何,当日之情形如何,皆备述之……因其为县中大事,特用纪事本末体,余事则用笔记体。”对割地之事详细记载,以示爱国之意。又认为。今日之政,或为昔日所无,昔日之政,亦有为今日所废,无论废兴因革,均应详为记载。”强调方志体例,内容应随时代变化而有所变通发展。此外;例言中还就如何考订旧志错讹,怎样具体编纂等作了阐述。然而,邬氏所纂《宝安县志》己不易见,甚为可惜。另外,邬氏还强调。人物”条目撰写自当特别慎重,万不能急就成章,苟且了事。主张“修志贵实不贵速”.这些修志见解,均为可贵,对后世修志颇有别于启迪!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