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复:立志破除一切强权(2)
辛亥革命网 2012-01-05 00:00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夏和顺 查看:
1905年冬,刘思复回到香港,协助办理《东方报》,郑彼岸办《香山旬报》,刘思复为其撰写发刊词并写了大量文章,他还与友人在石岐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
独一无二的敢死主义
辛亥革命前夕,刘思复是一位激进的民主革命家。袁伟时介绍,刘思复亲自进行或组织的暗杀活动共有五次。
第一次暗杀对象是当时广东水师提督李准,1907年夏历六月十一日,刘思复在仓边街青去里凤翔书院内,亲自装配炸弹,但在安装雷管时不慎爆炸。刘思复身受重伤被捕,被关在香山监狱两年多。1910年春,刘思复在香港邀集高剑父、陈炯明等人,组成“支那暗杀团”,组织了一系列暗杀活动。1911年初,他们组织暗杀清摄政王载沣,因先行携炸弹北上的人叛变而失败。1911年8月13日,“支那暗杀团”准备暗杀李准,林阿庸受命在广州双门底(今北京路)炸伤李准,他自己也中弹身亡。同年9月4日,暗杀团又在仓前街(今北京南路)暗杀菌剂了广州将军凤山。武昌起义后,清廷仍在顽抗,刘思复又与两个友人北上,企图暗杀摄政王载沣,船到上海后和议已成而作罢。
刘思复称暗杀为“独一无二之敢死主义”,袁伟时认为,他的献身精神不是盲目的,他的“敢死”精神是以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为基石的。
组织晦鸣学舍,推行无政府主义
袁伟时说,辛亥革命后,面对黑暗的现实,刘思复选择推行无政府主义为自己终身职志。1912年5月,他与郑彼岸、郑佩刚等人在广州西关存善东街8号成立晦鸣学舍,这是中国国内组织的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
学舍取名于《诗经·郑风》《风雨》篇:“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处乱世思君子之意。学舍成立的第一年,刘思复把翻印、散发《新世纪》作为基本任务,短短一年时间,靠募集得来的经费,竟然印发了一万多册。1913年8月,《晦鸣录》出版(第三号起改名《民声》),以“倡导社会革命,促进世界大同”为宗旨。刘思复在《编辑绪言》(创刊词)指出:“晦鸣录既以平民之声自勉,其言论即直接为平民之机关,今天下平民生活之幸福,已悉数被夺于强权,而自陷于痛苦秽辱不可名状之境。推原其故,实社会组织之不善有以致之。”他接着指出:“欲救其弊,必从根本上实行世界革命,破除现社会一切强权……正当真理之新社会以代之,然后吾平民真正自由之幸福,始有可言……。”
刘思复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年半里,辗转于广州、澳门、上海等地,组织同仁,募集资金,共编写出版了22期杂志,他因此名声鹊起,成为中国无政府主义最鲜亮的一面旗帜。
袁伟时说,刘思复的无政府主义,核心是立即实现“一切公有、各取所需”、提倡“绝对自由”、排斥一切政府和政治法律。刘思复身后,无政府主义者逐渐散去,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它已在中国的历史洪流中被淘汰。袁伟时认为,刘师复之死已经敲响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丧钟。
“道德救世”者的终结
袁伟时认为,在辛亥前后众多的“道德救世”者中,刘思复是最纯洁、最独特的一位。1912年7月,刘思复与郑彼岸等发起成立“心社”,并定下十二条社约: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不用仆役、不坐轿及人力车、不婚姻、不称族姓、不入政党、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做海陆军人、不奉宗教。
刘思复是一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他主张“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纯粹出于人生理想,而不是为了延年益寿,也不是以其为欺世盗名的幌子。相反,他由于长期素食,导致营养不良,又长期奔波,终于积劳成疾。1915年,刘师复在上海患了肺病,身体虚弱,医生劝其吃牛肉、牛奶、鸡蛋等,以增强抵抗力,但他不肯违背“心社”戒约,宁死不吃。晦鸣学舍、心社同仁为给他治病筹款,主张变卖机器,刘思复却认为,印刷机器是宣传其思想不可或缺的武器,极力反对变卖。
1915年3月27日,刘思复在上海病逝,年仅31岁。他的遗骨被安葬在杭州烟霞山洞旁,4年以后,同道为其隆重修墓,墓碑上刻三个大字“师复墓”,墓志用世界语雕凿而成,译为中文如下:
“师复为人道主义者,又为世界语学者。生平谋炸悍将,厉行革命,被锢三冬而组织东方谋杀团。辛亥革命以后,舍其单纯破坏,转而为自由社会主义之宣传,创“晦鸣学舍”、“世界语研究会”及“心社”,旋以刊《民声杂志》,谇砺自刻,尽瘁其主义,呕血以死。死年才三十有一,不终其纪。痛哉!”
为表明刘思复的世界大同观,墓志纪年采用公元,并注明刘思复生于“东亚之广东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