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复:立志破除一切强权
辛亥革命网 2012-01-05 00:00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夏和顺 查看:
在广州市荔湾区,记者找到了存善东街,这里在民国初年是著名的晦鸣学舍所在地,它原先的主人,就是清末民初岭南名流刘思复。与当下的冷清相对照,刘思复当年在此出版《晦鸣录》,“倡导社会革命,促进世界大同”,可谓声震寰宇。
刘思复是辛亥前后急剧变革社会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原名刘绍彬,因立志反满,光复故国,改名刘思复;信仰无政府主义和世界主义后,废姓改名师复。刘思复曾主张激进的暗杀革命,但革命成功后,他看到革命者内部纷争无序,社会弊端依然如故,他便退而组织“心社”和“晦鸣学舍”,主张“欲救其弊,必从根本上实行世界革命,破除现社会一切强权”。
著名学者、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是刘思复研究专家,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犀利的笔锋、威严的炸弹和晶莹的品德是刘思复人生最大的亮点,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则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经验和教训。”
“水楼刘家”走出的革命者
刘思复于1884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中山市),今石岐民主东路22号一处老宅即是他的故居。刘家是石岐望族,其居所院内有池塘、桥廊、亭榭等建筑,因此被称为“水楼刘家”。刘思复的父亲刘鼎昉是秀才出身,维新运动时,曾创办香山县第一所学校,他还组织“天足会”,印赠宣传废科举、兴学校、开矿筑路的小册子。父亲的言行对刘思复影响很大,促使他从小立志改革社会。
刘思复自幼熟读古书,15岁应童子试,以全县第一的成绩中秀才,但第二年乡试落榜。1904年,刘师复与同乡郑彼岸、林君复等人东渡日本,留学东京。留学期间,他们因与俄国、日本的虚无党人接触,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1905年7月,孙中山赴日本筹组同盟会,因为聆听其演讲,刘思复又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又因为是同乡,刘思复等人与孙中山的关系很快变得十分亲密,积极帮助其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同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刘思复是最早的会员之一。袁伟时认为,刘思复走上革命道路不是偶然的,他是以其对中国社会的洞察和自己的家世背景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