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的吕海寰
辛亥革命网 2011-12-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德国侵占青岛时,吕海寰适任清朝使德国大臣,身处险境,仍作过许多外交努力。吕海寰生平当以从事外交事业着称。在出使德国期间,适是德国占领胶州湾和庚子事变之时,同德国的外交事务尤繁。自1897年11月14日德国侵占胶州湾后,至1898年2月12日,有关同德国涉外交往的电报,根据公布的,现能见到的计有五次。尚能及时反映相关德国对华动态,有助于清廷外交决策的参考。《胶澳志·侨寓》有载:“吕海寰,山东掖县人。以举人官兵部兼总理衙门章京,外简常镇道,署苏松太道,有政声,继出使德国,辛丑后归国,与盛宣怀同主办修订商约,先后六七载始竣事。继任津浦铁路会办税务处督办。他倡导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并被举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尽力于慈善事业至老不衰。初寓青岛,继迁居天津焉。”值得一提的是他开先“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和关注“慈善事业至老不衰”。看来,吕海寰当以注重做慈善事而着称于时。辛亥革命后,吕海寰寓居青岛时,寓居过的多处住宅尚存。他的后代现居青岛者尚多。
吕海寰(1842—1927)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亦作顺天大兴人。字镜宇,亦作镜如;号敬舆,又号又伯,晚号惺斋。室名松荫山房,还有赐福堂、赐福善堂、五赐福寿堂等称。出身贫寒,幼年从罗文浚读私塾,后随祖父课读,应县试为秀才。20岁入掖县团练。为生活所迫,21岁为生活所迫去顺天(今北京)大兴县谋生,1964年应岁考,录取后补增广生,后在北京授馆,未几辞馆,至玉牒馆佣书。同年秋,清同治六年(1867)应乡试中举人,旋教家馆,再捐主事,1882年升兵部车驾司帮总办。任兵部员外郎。1883年应总理各国衙门考试章京获取第一名,任总理衙门帮总办章京,不久派充司务厅收掌,兼管美国股事务。六年后以兵部员外郎以任用。1889年后历充兵部车驾司总办,兼则例馆提调,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办章京兼圣典馆协修官,清档房提调,记名海关道赏加二品衔,经理各国事务衙门国文馆提调,万寿圣典总办随员,总理各国事务司务厅领班兼管理银库事务。1893难时授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光绪二十年(1894)补授兵外简江苏省常镇通海道道台,不久调署苏松太道。两个月后,仍回镇江原任。开浚荷花塘船坞,首倡保婴局、京口救生会等社会福利事业。当时,日本政府迫使清廷草拟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他查阅草约后,将“洋货照完半税” 改为“照完正税”;“准日人在通商口岸、城镇,运货、设行栈”,改为“通商口岸之城镇”等类词句,密报海关总署进行补救。在办理泰安、江阴两教案及英国轮船在台湾扣查索赔案的过程中,均处理得有理有节,遂以善办外交而著名。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6月,李鸿章专荐吕海寰被任命为驻荷兰公使兼任驻德公使。二十四年授内阁侍读学士,改光禄卿、太常卿,使德荷。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任通政使,改户部右侍郎,仍使德荷,德使克林德向巡街清兵开枪,被自卫清军击毙,德国舆论哗然。各国驻德公使劝吕海寰逃离柏林,但他始终坚守职位。凡是涉及国体主权方面的事情都据理力争,毫不妥协。次年,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定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他在德极力斡旋,方使赴德“谢过”的清政府代表清使醇亲王免行跪拜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