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必有斯人”——民国创建者之一黄兴(3)
辛亥革命网 2011-12-21 00: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查看:
11月3日,一幕叫人说不出滋味的戏上演了。黎元洪于阅马厂登坛拜黄兴为将。黄兴没在乎名分,而是在将坛上慷慨陈词:“为国尽瘁,亦属义不容辞。”
第三件事,停下“脚步”,让孙中山先到南京。
在1911年12月底,独立于清廷的17省派出代表,聚集南京准备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黄兴本拟早日赴南京,按照会议的决定就任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务,组织临时政府。在预定启程赴南京的先一天晚上,黄兴决定不去了。因为他接到孙中山先生来电,孙已启程回国,不久可到上海。他告诉陪他前往的同志说:“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待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利,终致失败。我们要引以为鉴戒……”1911年武昌起义后不久,黄兴在回复汪精卫的电报中说:“难可自我发,功不必自我成。”翌年4月,他又表示:“事完之后,解甲归农,已将此意屡次表明。”
尽管“二次革命”后,孙、黄发生了分歧,最后黄兴也未加入孙中山当年7月所成立的中华革命党,但在一些人希望他另行组党时,他却坚定地回答说:“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黄兴之劳
1916年7月4日,黄兴由日本回到上海。此时,作为“二次革命”的对象——复辟帝制、龙袍加身的袁世凯已在“护国”的枪声和国人的唾骂声中死去。作为两年前的讨袁军总司令,黄兴还来不及享受鲜花和掌声的欢迎,就一病不起。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让他积劳成疾。不讲辛亥革命前那一系列亲冒矢石的起义,就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他干的都是苦差事。
“南北和议”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已告结束,黄兴担任南京留守,主要任务是将辛亥反正时期扩编的军队遣散。下顶,骄兵悍将,自认为革命有功,要粮要饷;上压,手握全国政权的袁世凯,绝对不会拿钱拿粮养活一支异己军队,只一个劲下达遣散令。黄兴办完这事已是心力交瘁。但他以对革命负责的态度,完成了这一艰难任务。
1913年3月,国民党的重要领袖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身亡。宋教仁被刺以后,孙中山主张立即起兵讨袁,黄兴“明知不可而为之”,又干起了苦差事——担任讨袁军总司令,在南京指挥部队抵抗。自然,革命军队寡不敌众,很快败下阵来。“二次革命”也以失败而告终。黄兴只得流亡国外,过着漂泊的生活。
回国的黄兴,应接繁忙,百事缠身,胃溃疡的旧病复发,虽经医生极力抢救,终于1916年10月31日,与世长辞。年仅43岁。
闻知黄兴逝世消息后,孙中山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过去讣告多由死者亲属发布,而黄兴逝世的讣告则由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
黄兴革命过程中的威、勇、坚、德、劳,都表明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献给了民主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