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必有斯人”——民国创建者之一黄兴(2)

辛亥革命网 2011-12-21 00: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黄兴的追悼会上,章太炎送的挽联写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得到章太炎这种评价实在不容易,因为这个致力于推翻专制王朝

  23日傍晚,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把总指挥部设在清王朝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但是,由于改延了时间,起义的消息已经泄露。有人向黄兴提议,暂缓这次起义。但黄兴认为,日本、南洋及全国各地同志抛妻别子、辞父离母、弃学去业,不远千里而来,就为一个目标——参加这次武装起义。目前形势虽然危急,但是绝对不能因此畏缩不前,从而前功尽弃。不然,革命党人就会失信于天下,失信于从各地赶来参加武装起义的同志们。最后,黄兴以必死的决心,决定自己首先将带领一部分革命同志进攻总督衙门。

  4月27日早晨,黄兴向他的一些南洋朋友寄出了一封准备牺牲的绝笔信:“今日当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下午5时半,黄兴统率100多革命党人,直奔总督衙门。参加起义的同志,每人手臂上缠白毛巾一条,作为标记,一手拿枪,一手拿刀,炸弹都装满口袋,有的人脖子上还挂着一筐子炸弹,在军号的催促声中,个个奋勇跑步前进。革命党人很快占领了总督衙门,衙门里为数不多的卫队抵抗不支也弃枪投降。黄兴下令搜拿总督张鸣岐,才发现狡猾的张鸣岐早已跑得无影无踪。黄兴刚带队走出总督衙门,大量的清军已经赶来,对革命党人进行包围夹击。黄兴及其部下英勇抗击。经过一场激烈的交火,黄兴手下很多同志中弹牺牲,他自己右手也被子弹打断两指,他就用左手继续还击。敌人越来越多,且有渐近合围之势,黄兴下令部队分三路突围。他自带一队奋勇冲杀,且战且走,队伍分散,到最后身边已无一人。他避进一家小店,换了衣服,逃到一位女同志徐宗汉的家,由她护送,暂往香港。

  1905年到1910年4月,短短的5年时间里,同盟会就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在海外负责为起义募捐筹款,黄兴则亲临指挥了其中5次,身先士卒,虽九死一生,却屡败屡战。于是,史家如此评价:“辛亥革命主要是一场武装推翻清朝的军事斗争。这场革命的发动者是孙中山,具体的领导和发动工作则主要是黄兴担任。”

  黄兴之坚

  黄兴这种屡败屡战的毅力来自他坚定的信念——“只有革命,才有挽救(中国)危亡的希望。”

  1902年初夏,黄兴提前一年毕业于两湖书院,被张之洞选派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此时的黄兴,目标还是“专以输入文明,增益民智为本”。

  一件事让他坚定地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原来,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时,沙俄出兵占领了整个东北。战争结束后,按照协议,沙俄应该很快撤军。但是,沙俄却拖延撤军日期,妄图长期霸占东北。到了1903年4月,原来按协议撤兵的第二期也到了,沙俄仍然拒绝撤兵。这个消息传来,中国的留学生们愤愤不平,认为这是列强们瓜分中国的开始。黄兴听到这一消息,突感胸口一阵揪痛,一口鲜血喷涌而出,身旁同学大吃一惊,连忙把他送往医院。黄兴在病床上躺了10多天,经医生的治疗才逐渐康复。他长叹着说:“中国的前景不妙呵!已危险到了极点!只有革命,才有挽救危亡的希望。”

  黄兴认识到,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之所以不断遭受西方列强和沙俄、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主要原因就是清政府太腐败所致,这个政府对外每仗必败,每败必割地赔款,到最后干脆走投降主义路线,唯外国列强之命是从,慈禧太后还居然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谄媚和无耻的话来。而这个政府,对内则又十分凶残,人民稍有反抗压迫之举,它就进行残酷的镇压,杀人如草。因此,黄兴认为,要与外国列强抗衡,首先要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要使自己的国家强大,首先得推翻清朝这个腐败政府。

  黄兴干革命的第一步是从卖掉自家36亩的庄园开始的。长沙县黄家本来富甲一方,然而,传承了数代的黄家偌大产业在黄兴的手里画上了句号。黄兴用这笔经费与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等20多人,共同创立了中国国内第一个革命组织——华兴会。

  黄兴投身反清革命是一种自觉,是一种信仰,因此他愈挫愈坚、百折不挠。

  黄兴之德

  有三件事,无论是当时革命党人,还是后人,或者是史家,都为黄兴不计个人名誉、顾全大局之德所折服。

  第一件事,“成事不必在我”,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

  有史家评论:“黄兴之德,在于甘当历史的配角。”本来,黄兴在革命活动中奠定了自己的领袖地位。1905年,他和孙中山合作,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从此共同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在同盟会成立会上,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于是,孙中山顺利地当选为总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黄兴认准了孙中山的革命理论的正确性和革命意志的坚定性。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黄兴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坚定地拒绝名利的诱惑,其大公无私和忍让顾全的态度,赢得了多数同盟会元老乃至于后世的敬重。特别是在1907年4月东京发生的那次“倒孙”风潮中,有些人主张以黄代孙任总理。黄兴闻讯后表示坚决维护孙中山的威信,拒绝出任同盟会总理,使得风潮很快平息。

  第二件事,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名誉。

  1911年10月28日,当汉口战事趋于恶化,形势对起义军极为不利之时,黄兴、宋教仁等由上海乘船赶到武汉。由于黄兴具有很高的革命威望,他的到来使起义军队士气大振。黄兴到汉口后,坐镇指挥战斗四天四夜,但是由于起义军中新兵太多,且不好指挥,战事节节失利。于是,统一指挥就成了起义军队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此时,革命党人蒋翊武、宋教仁等主张黄兴任两湖大都督或称“南方民军”总司令,位于黎元洪之上;而首义领导人,如吴兆麟、孙武等反对,主张仍归黎元洪统率;黎元洪及身边那班从龙之士,更是不愿意一个“外来户”居于自己之上,也为黎元洪出主意保地位。宋教仁以大局为重,对双方进行调解,决议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其职位由黎元洪授予。黄兴一直不重权位,也就接受了这个决议。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