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楚从政有声 辛亥革命递名片取巨款(2)

辛亥革命网 2011-12-20 00:00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谭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向楚(1877-1961)字先乔,一作仙樵,号觙公,巴县人。19岁入东川书院,师从赵熙治学,与同学周善培、江庸并称 “赵门三杰”。辛亥革命后任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成功。11月22日,在同盟会领导下,重庆宣布独立并成立蜀军政府,张培爵任都督,向楚任秘书院院长。军政府创立之际,经费急缺,据向楚撰写的《重庆蜀军政府成立亲历记》中回忆:在军政府成立的前夜,向楚受命“带武器,兵二人,即达到大清银行及濬川源银行进行接收”,向楚命令银行交出重要账簿,银行负责人要求向楚出具正式收据,由于蜀军政府尚未成立,无法给出正式印收,向楚马上从皮包内取出一张印有“向楚”二字的大红名片作为收据,将几十本重要簿据全部带走,向楚就这样从容地把两个官方银行的存款共计270万银元接收了,这笔款项折合人民币应该在8000万元以上,蜀军新政府的一切开支便迎刃而解了。读者不难想象,即使处于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个“递名片,取巨款”的故事也堪称传奇,事隔百年仍不减其精彩,向楚非同一般的胆识也由此可见一斑吧。

  “蔚为儒宗”

  1917年,孙中山电邀杨庶堪和向楚到广东,任杨庶堪为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秘书长,向楚为秘书,在这里,孙中山亲笔书写“蔚为儒宗”四个大字赠予向楚,对他的道德文章给予极高评价。1918年,孙中山任杨庶堪为四川省长,向楚任政务厅长。1924年,应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之邀,向楚出任该校国文部教授兼主任,至此,经历了兵火沧桑的向楚重新回到了教育界,把他的后半生献给了教育和学术。

  1927-1931年,向楚任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院长,并一度代理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在此期间,向楚积极支持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国立成都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校合并事宜,1931年,“三水汇流”,国立四川大学终于正式成立。在国立四川大学任教期间,向楚主要致力于研究音韵学、训诂学、诗古文辞等,所开课程有:“说文”、音韵学、“尔雅”、八代诗、三唐诗、唐宋散文、桐城派文、文学史等,教学“旁征博引而信手拈来,立论新颖而论据充分,娓娓道来而如数家珍”,正如向楚的高徒黄稚荃所言:“先生之学,既渊且博。邃於文字音韵,通彻群经。诸子中尤深于庄、老、荀三家。道藏、释典、乐律、词曲、书法、画论,无不精研。”学生中有姜亮夫、陶亮生、殷孟伦、杨允奎、罗念生等,后来都成为知名学者,可谓 “春风万桃李,花满故林园”。

  向楚在1926年和1936年两度被聘为《巴县志》总纂,由于巴县在前清原设重庆府,民国后废府存县,辛亥革命后曾由向楚所在的蜀军政府直辖,虽然定名为《巴县志》,实际上内容包括了原重庆全部城乡在内,所以这是一部称得上鸿篇巨制的传世之作。《巴县志》从清乾隆时即开始重修县志,但因“时局多变,时做时废,”直到向楚受聘为县志总纂后,多方约集同人,订立采访表目,商议条例,谨慎取舍,“处处以良史笔法行之,”终于成就了这部优秀的地方县志。

  《巴县志》是向楚的“心血之作”,至今学者们想要研究川渝地区的风俗历史,向本《巴县志》仍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向楚的学生们都对先生有一致的认识和评价,认为先生的性情品格“识度洪深,外和易而内狷介”(黄稚荃语),在早期参加革命成功后,“先生执政柄,主坛坫数十年,无一瓦之覆,一陇之植,动机结果,磊落光明。”(陶亮生语)正是这样的秉性与情操,使向楚在政界学界都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和尊重。

  1932年,向楚在国立四川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非常事件,向楚再一次表现出了临危不乱、处惊不变的非凡胆识和气魄。

  当年,四川军阀混战,24军军长刘文辉、28军军长邓锡侯、29军军长田颂尧,三方军队合驻成都,动辄在市区进行大规模的巷战,闹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皇城地处市中心区域,文学院当时仍在皇城内(原国立成都高师旧址)行课,皇城内堆垃圾的煤山是全城的最高点,1932年11月,刘、田二军的争夺战就在皇城内开战,一时皇城校区陷于枪林弹雨之中,文学院的师生迭有伤亡。据《成都掌故》记载,“被围困在皇城内的各学校师生员工,纷纷藏匿砖墙下或床足避弹,几天几夜水米未沾,部分寝室被洗劫一空。”人们都知道军阀是用武力独霸一方的“独裁者”,要和他们打交道是要有胆量的,更何况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个性命攸关、十万火急的难题摆在面前,向楚当仁不让,出面调停。据说当时向楚“急与诸军阀叫电话,呼吁停战半小时,让学生转移避难。”田、刘二人接到这样的电话不胜错愕,但居然也就答应了向楚的要求,于是,刚刚战火纷飞的皇城战场停止了枪火,只见向楚亲自率领300余名师生,徒步穿过硝烟弥漫的皇城校园,迅速撤离,步行到川大理学院所在的南较场避难,“学生有感动而下泪者。”

  面对荷枪实弹的军阀混战,向楚能如此指挥若定,有大将之风,赢得川大师生的交口称赞。回想这一番历史场景,有谁不会说这是向楚丰富多彩人生的又一个传奇呢?

  1949年冬,成都临近解放,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离校去台湾。据向在淞回忆:“祖父向楚作为一个有爱国心、充满正义感的学者,毅然决然留在祖国大陆,迎接解放。”黄稚荃记述:“川大校务无人负责,于是全校教授会议公推楚代理校长,楚乃独任其难。”可以想见,在政党更替之初,人心难免惶惶,有许多未可预料的事态,但向楚不记个人得失、敢于担当的勇气确实令人敬佩,这也正是向楚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之所在。

  向楚从政从教数十年,“无一廛之屋,家人生活,不改寒素。”晚年向楚儒道并修,安于“空石居”的书斋生活,其乐无穷,“斋心坐忘,乃寻常事”。在向楚写给友人的诗中,有“余生兵火沧桑外,老客花城锦水间”的感叹,这大概可以况比他自己的晚年心境吧。

  1961年11月,向楚无疾而终,享年84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