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楚从政有声 辛亥革命递名片取巨款

辛亥革命网 2011-12-20 00:00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谭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向楚(1877-1961)字先乔,一作仙樵,号觙公,巴县人。19岁入东川书院,师从赵熙治学,与同学周善培、江庸并称 “赵门三杰”。辛亥革命后任
 

  向楚(1877-1961)字先乔,一作仙樵,号觙公,巴县人。19岁入东川书院,师从赵熙治学,与同学周善培、江庸并称 “赵门三杰”。辛亥革命后任蜀军政府秘书院院长、四川军政府秘书厅长、四川省政务厅长、代省长、教育厅长等要职。1931年后任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国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被推为国立四川大学代理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大学教授、川西文教厅文物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曾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央委员。所编纂《巴县志》为全国名志,有音韵学、文字学著述多种及《空石居诗存》一卷传世。

  与大儒赵熙的师生缘

  1877年,向楚出生在重庆巴县的一个商人家庭,家境殷实。向楚幼年时即聪颖好学,19岁考入县学东川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大学者赵熙(字尧生),当时赵熙任荣县县长,兼任东川书院山长。赵熙学识渊博,“诗名满人间”,其书法时称“荣县赵字”,杂糅碑帖之风,浑然自成一家。赵熙还是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是一个对地方政治文化有影响力的人物。成都市民所熟知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其中碑体一面的字体就是赵熙的书法遗迹,现在此碑仍巍然耸立于成都人民公园的西北角,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向楚为人敦厚聪敏,“于师赵熙跟之最久,随之最近,关心最多,故也为赵熙所最喜爱。”他师从赵熙学习“诗古文辞”,手抄口诵,遍读群经,深得赵熙赏识,与同学周善培、江庸一同被称为“赵门三杰”,美名流传至今。

  1899年,赵熙以翰林院编修入京供职,向楚也随恩师到北京受学。1901年,泸州创办经纬学堂,倡办新学,延聘赵熙任监督(即校长),向楚也随同前往担任教习(即教员),在他们教过的学生中有许多后来的知名人士,如吴玉章、黄复生、谢持、曹笃、陶闿等,均对民主革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成为一代风云人物。

  1902年,向楚乡试中举,这原本是值得读书人欢天喜地的好事,但当时正值乱世,清政府卖国求和,签订了辛丑条约,而皇亲贵族仍然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哪管民穷财尽,面对这样腐败无能的政府,向楚的内心痛苦不堪,而乡人仍以向楚中举为荣,纷纷前来道喜,向楚漠然地说:“国将不国,我得一举人,何足为荣!”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此后,向楚曾多次进京,后来还在清廷任内阁中书,自称做过“七品小京官”。当时老师赵熙也在京城,其间与同乡人刘光第、杨锐交游甚密,“时人目为新党”。而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的入侵,赵熙“忧时怀友”,“诗多书愤”。毫无疑问,向楚在学问和思想上都深受赵熙的影响,深感徒言“变法”不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他在苦闷中阅读了各种野史和《国粹学报》等反清书报,在思想上与民主革命思潮产生了共鸣,可以说,向楚在京的宦游生涯为他后来走向革命之路打下了思想基础。

  向楚与赵熙的师生之情日久弥珍,晚年赵熙隐居家乡荣县,“布衣粗食,与老农为友”,以讲学为生,向楚与恩师仍然时相唱和,发出“世路饱经为客久,师门老觉负恩多”的无限感慨。当赵熙81岁寿辰时,71岁的向楚写诗贺寿:“天为吾徒留此老,儒林文苑鲁林光”,花甲之年的弟子对老师的教诲之恩与爱戴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体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典师生关系的美好情怀。

  书生毕竟是英雄

  向楚的革命生涯,与同邑好友杨庶堪(字沧白)关系密切,杨庶堪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是首批入盟的中国同盟会会员,又是重庆同盟会支部的负责人。向楚与杨庶堪同为巴县人,据《空石居诗存》记载:“杨沧白与仙乔素交好,1906至1907年间,同任教永宁中学,杨教英文,先生教国文,藉教书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员。”据向楚自述,他参加同盟会是1906年,“得杨庶堪的劝说为多”,他虽然对民主革命的认识还处于启蒙阶段,但基于对密友杨庶堪的信任,认为“他尚不怕,我又何所畏惧。”当年,老师赵熙曾讥讽向楚“趋时”,对向楚的“激进”颇有微词,向楚对此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欧风美雨”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他们有文化,有企图,有“灭人之国”的危险,所以“不得不攘臂奋发,一争生存”。

  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1906年,同盟会在重庆成立支部,杨庶堪被公推为负责人。这一时期,向楚与杨庶堪在川南永宁中学任教,携手致力于民主革命,把教育界人士和学生作为革命的发展对象,学生中如张颐、杨伯谦、陶子琛、叶麟、曾缄等,皆先后加入同盟会,他们的共同努力,“使永宁成为川南革命之大本营。”1909年,杨庶堪任重庆府中学监督,向楚也随同到该校任教监(即教务长)。1910年,同盟会重庆支部机关就设在重庆府中学校园内,杨庶堪负责全面工作,张培爵负责运输武器,向楚与陶闿负责文字宣传…… 此学堂成了四川同盟会组织武装起义的指挥部,他们积极配合广州起义进行秘密活动,并为四川保路运动出谋划策,全力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