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的汪精卫(2)

辛亥革命网 2011-12-01 00: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陈晓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汪精卫后半生劣迹尽人皆知,早年谋刺摄政王事迹,也喧腾众口。辛亥前后,他奔走南北,为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尽力,功成身退,有微功足

  因唐绍仪本人倾向共和,议和过程并无太多波折,北方的顾虑在于如何让清帝体面退位、让袁世凯不受骂名。汪精卫在12月9日会上提出了对清室、满蒙回藏同胞的优待条件,成为最终文本的基础,要点即是:以外国君主之礼待清室;退居颐和园;优给岁俸;陵寝宗庙听其奉祀;满蒙回藏与汉族一律平等,保护其原有之私产。在优待条例最终文本中,清室“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清室享受优待条例,以赞成共和为前提。1917年清室在张勋支持下复辟,违反了议和条款。近期有某学者著书,指责冯玉祥1924年逼迫清帝出宫“严重违背了逊位诏书的宪法性法律”,却完全看不到溥仪小朝廷早在1917年已无比严重地违背了逊位诏书的约定。民国政府早在1917年就应该将溥仪赶出宫去,拖延的责任,应该落在段祺瑞头上。

  北上迎袁

  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总统,要求袁到南京就职。2月18日,孙中山任蔡元培为迎袁专使,汪精卫、宋教仁等8人为欢迎员,随内阁总理唐绍仪一起到北京“迎接”袁世凯。

  南方革命党此举有点理想主义,以为用参议院名义规定大总统须在南京就职,袁世凯即可乖乖就范。袁世凯固然不想到革命势力中心的南方就职,成为被参议院包围的“笼中之虎”,北洋军队也不愿其领袖被别人控制,因此演成一出闹剧。

  蔡元培一行乘坐“新铭”轮船,自上海出发前往。2月29日,袁世凯举行欢迎茶会,招待转使团全体成员,会上南方代表表达孙中山迎接他到南方就任之意,袁氏热烈致谢,看不出拒绝的迹象。当晚,曹锟的第三镇发生兵变,枪声大作,使团成员住宿的法政学堂贵胄招待所,突然闯进一群乱兵,代表们清晰地听见有人在喊:“宫保[指袁世凯]要走了,我们没人管了”。代表们从后院翻墙到了一个美国人家里暂避,次日早晨躲到东交民巷六国饭店,所居招待所已被洗劫一空。“革命元勋”在革命胜利后还是免不了翻墙的尴尬。

  兵变发生后,英美表示要调兵进京增强东交民巷警戒,日军在秦皇岛登陆,并由山海关调兵到北京,俄国也由哈尔滨调兵到天津。袁世凯事后与专使们会面,伪装“诚恳”,大谈他对北方秩序应负完全责任,并提议他本人暂留六个月,先请黎元洪到南京就任副总统并代行总统职权。蔡、汪等人受了兵变的惊吓,认为袁世凯确是不能离开北京,致电南京方面陈述了袁世凯不能离开北京的理由。3月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同意。3月10日,袁世凯在京宣誓就职。

  功成身退

  在上海停留期间,汪精卫和蔡元培、李石曾酝酿发起“进德会”,并在北驶的“新铭”轮上正式成立。汪精卫等人认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国民,需扫除满清时代遗留下来的旧风气,提倡新的道德观念。“进德会”也称“八不会”,对会员要求颇为严格: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不赌博、不嫖妓、不纳妾。当时的发起人,后来能全部做到的几乎没有,李石曾、蔡元培坚持从事教育文化事业,但仍然担任国民党监察委员。就汪精卫来说,一生坚持“不饮酒、不吸烟、不赌博、不嫖妓、不纳妾”这5条,已经十分难得。

  汪精卫在辛亥时期无疑是耀眼的政治明星。当时的汪兆铭玉树临风,英气逼人,风度儒雅,无怪乎有人称之为“民国第一美男子”,加之下笔有神,雄辩滔滔,才气纵横,谋刺摄政王一役,更令他声名大噪。他若要在新成立的民国政府谋取高职,以他和袁世凯、孙中山的关系,几乎手到擒来。但出乎意料,汪氏坚决声明不做官,并且说到做到,在国内大局已定之时,飘然远引,到法国留学去了。如果他一直坚持做到“不作官”这一条,其身后评价必然大不一样。可惜,他无法去掉心中的“热衷”二字。

  人物档案

  汪兆铭(1883~1944),字季新,“精卫”是他在《民报》当主笔时的笔名。原籍浙江山阴,落籍广东番禺。1904年赴日留学,嗣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部长。1910年上京谋刺摄政王,事败系狱。武昌起义后获释,调和南北,卒获成功。后历任国民政府主席、南京政府行政院长等要职。抗日事起,对前途悲观,1940年在南京组织伪政府。1944年死于日本。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