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的汪精卫

辛亥革命网 2011-12-01 00: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陈晓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汪精卫后半生劣迹尽人皆知,早年谋刺摄政王事迹,也喧腾众口。辛亥前后,他奔走南北,为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尽力,功成身退,有微功足
 

  汪精卫后半生劣迹尽人皆知,早年谋刺摄政王事迹,也喧腾众口。辛亥前后,他奔走南北,为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尽力,功成身退,有微功足录,不可埋没焉。

  神京侠侣

  同盟会在1908年以前多次起义均遭失败,内部竟因此发生分裂,外部压力也陡然增加,梁启超至讥讽孙中山等人为“远距离的革命派”。汪精卫愤不可忍,写信给孙中山:“盖此时团体溃裂已甚,维持之法,非口舌所能弥缝,非手段所可挽回,要在吾辈为事实上之进行。”(《汪精卫先生庚戌蒙难实录》)为洗刷屈辱,提振士气,汪氏毅然与陈璧君、喻培伦等人北上实行暗杀。北上之前有一小插曲:有人跟陈璧君开玩笑,说“你有一张英国臣民的护照,当然不怕死,到关键时刻,将英国护照一抛,英国领事馆自会来救你”;陈璧君当即拿出护照,撕个粉碎。暗中拿着外国护照作护符,自居中国公民以欺世盗名者,如今大有人在,其人品比之陈璧君这个“大汉奸”,又当如何?

  汪氏一行到京,几经选择,决定用暗埋炸弹方式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此举大大提高了孙文一派的声望,成败的界限,不可用狭隘眼光来衡量。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出于多种考虑,对汪氏颇为优待。入狱之后,无书可读,惟有写诗排遣。“慷慨歌燕市”虽豪气干云,实不足囊括其才情。《狱檐偶见新绿口占》一绝,情融于景,天然脱俗,非刻意作诗者可比。诗云:“初日枝头露尚涵,春光如酒亦醰醰。青山绿水知何似?愁绝风前郑所南。”汪氏自比南宋遗民郑所南,其诗即“心史”也。

  汪氏狱中见闻,可让人对清廷腐败有具体而微的认识。李鸿章亲信龚照玙,在甲午战争中因临阵脱逃入狱。据狱卒对汪精卫所述,龚氏以万金贿赂狱中上下,在狱中不改其奢华享受。小妾8人,轮流到狱中“侍寝”,稍不如意,即加以种种鞭挞。狱卒每每听到妇人哭声,奔走相告:“龚大人生气,打姨太太了。”(《南社诗话两种》)前几年曾有某“首富”在狱中办公的新闻,只是往事再现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

  陈璧君在汪氏入狱后回南洋筹款,不久又回到北京设法营救。为免暴露,陈璧君托京师大学堂学生张竞生冒充汪氏表弟探监,使汪、陈得以互通尺素。张竞生在广州读书时,是革命领袖赵声的学生,参与过同盟会活动。汪氏为陈璧君真情感动,答应若能出狱,即结为夫妇。孙中山知悉营救行动之后,认为感情可以理解,但营救其实是“无益之事”,认为“再起革命军,即所以救精卫也。”

  联袁倒清

  不出孙中山所料,武昌起义第一个受益者是系狱18个月的汪精卫。11月6日,清廷为缓和局势,宣布释放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三位刺客,“均著开释发往广东交张鸣岐差委”。但汪氏此时深感重任在肩,无意回广州,留在北京积极活动。11月9日,清廷任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13日到京,即会见汪精卫,次日让杨度与汪组织“国事共济会”,发表意见书,主张南北即日停止战争,举行临时国民会议,解决国事,协议君主、民主政体问题。汪多次与袁世凯密谈,许诺“中国非共和不可,共和非共促成不可,且非公担任不可。”(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

  此时汪精卫采取的是“联袁倒清”的策略,与黄兴、黎元洪的态度高度一致,而孙中山回国途中在伦敦也发电报表明此意。一些早期的研究认为汪氏背叛革命,对袁世凯屈膝,不了解这是当时革命党领导层的共同决策。辛亥年的汉人精英,无论立宪派、革命派还是骑墙派,对袁世凯的才能均普遍认可;辛亥革命一击功成,也得益于“排满”口号;若汉人当政而能平息战事,多数人皆乐观其成。

  汪精卫在与袁世凯接洽妥当后即赴天津,12月1日在租界召开革命党人会议,成立同盟会京津分会,汪任会长,留法回国的李石曾任副会长。12月7日致电广州军政府,辞任广东都督一职,一心一意致力“倒清”活动。12月9日,黄兴致电汪精卫,希望袁世凯“能顾全大局,与军民为一致之行动,迅速推倒满清政府,令全国局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仰望。中华民国大统领一职,断推举项城无疑。”

  在推举袁世凯的同时,汪氏利用北方同盟会组织,紧密配合袁世凯作舆论宣传,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暗杀行动,攻破了保皇势力最后的心理防线。彭家珍炸死良弼一役,即是汪精卫、李石曾所策划,也是同盟会“联袁倒清”策略的重要一环。表面上,这个行动有利于袁世凯,但对此时陷入财政困境的南方临时政府来说,清室顺利退位、袁氏接任大总统,未始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斡旋南北

  将北方工作安排妥当,汪氏随即南下,担任南方议和参赞。南北和谈中比较有趣的是,袁世凯对北方总代表唐绍仪并不信任,而孙中山对南方总代表伍廷芳也不敢完全放心。伍廷芳是孙中山回国前由反正的各省公推的,也得到列强的认可。他长期在清廷供职,此前与同盟会并无渊源。但理论上总代表一言九鼎,若在和谈中越出同盟会的轨道,贻害无穷。孙中山的策略,是用汪精卫、王宠惠这两个自己信得过的人物作议和参赞,掌控和谈进程,汪实际上成为代表团的“党组书记”;汪精卫用张竞生担任南方代表团的专任秘书,也有此层考虑在内。政治活动必然有亲疏内外的界限,何况处此非常时期。正如袁世凯信任北洋诸将及杨士琦、梁士诒一样,孙中山不但在和谈过程中,而且在组织南京临时政府时,重用自己信得过的干部,虽被人讥为“狭隘”,却是政治领袖无法避开的现实考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