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骆状元
辛亥革命网 2011-10-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曾训骐 查看:
一、状元本是苦出身
1865年(同治四年)五月十二日,骆成骧出生在四川资中县舒家桥一个贫寒农家,他的父亲虽是个农夫,但却不甘心让儿子过一辈子贫苦的生活,他督促年幼的骆成骧学习圣贤之书,希望骆成骧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从而光耀门楣。骆成骧一家,属于浙江骆氏,大概是骆宾王的后裔。骆成骧对此也引以为荣,在《将归成都留赠董冰谷》中说:“我诗临海无宗派。”在《赠骆柳州懋勋》中,更是表现出一中超越时空的宗亲观:“惆怅吾宗兄弟少,会稽一脉属昆仑。”
改朝换代之际,天下大乱,骆家由浙江一迁至湖北,再迁至贵州,三迁至四川资中舒家桥七里沟(现资中县双龙镇状元村)。迁到资中的祖先名叫骆万钟,从骆万钟到骆成骧,共计14世。资中民间传说,骆万钟有一次在山上砍柴,看到几个猴子抬着一个死猴,后面跟着一群小猴子,显得很悲痛的样子;前面有个老猴则东张西望,跳来跳去,然后在一个山坳上选了一个地方 ,指手画脚,叫猴儿们刨了个土坑,将死猴埋了下去,却把尾巴露在外面。猴儿们的举动被悄悄跟在后面的骆万钟看得一清二楚,但闹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便请了阴阳先生前去瞧看。阴阳说那是死的猴王,而老猴子有一种天生的堪舆风水的本领,它选的这个地方是弯弯屋基嘴嘴坟,如果人埋在这里,后世儿孙必出状元无疑。骆万钟回家便告诉儿子,他今后死了就葬在那里,后来果然应验,其裔孙骆成骧中了状元。骆成骧9岁时,随父亲到了成都,就读于锦江书院。很快,骆成骧就显露出了他“初为文字,即惊宿儒”的过人才华。五年后,年仅14岁的骆成骧应州试,考了个第一,成为“县案首”,被当时的名儒王闿运所器重。当时王闿运担任尊经书院山长,骆成骧随即入院读书,并拜王闿运为师。对于骆成骧而言,在名校尊经书院读书自然是莫大的福气,但他家一贫如洗,没有一点余钱供他读书,骆成骧的日常开支,全靠书院发的一点“膏火费”。他自己省吃俭用,每月还存下点钱寄回家孝敬父母。骆成骧有个同学名叫谢泰来,来自四川射洪,其贫困的家境和骆成骧不相上下,于是两人很是投契。一次谢泰来和骆成骧对对联,出了个上联,“至穷无非讨口”,叫骆成骧对下联。“讨口”是四川话,意指当乞丐要饭。谢泰来话音未落,骆成骧马上很豪气地大声应对:“不死总得出头!”他的这一豪言妙对在书院一时传为美谈。从尊经书院肄业后,骆成骧参加了1895年(即光绪21年乙未)的会试,成为乙未科的进士。随后参加了殿试。殿试当天,光绪亲自策问。当时光绪出了四道有关军事、民生、道德和水利农业的考题,骆成骧一气呵成,很快写成文章,这篇应试之文虽然只有1700余字,但却直指时弊,批评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贪污成风,应当整顿朝政、厉行节俭、发展水利和农业。此外,骆成骧还提出皇帝必须亲政,拥有了权力,才能“转祸为福,转败为功”,这也应和了光绪不愿意当傀儡,要变法图强的心意。骆成骧的文章被光绪皇帝看中,钦点为状元。骆成骧也成为清朝唯一的四川籍状元。
二、大清状元欲殉国
骆成骧虽蟾宫折桂,高中状元,但不像其他顽固封建官僚那样抱残守缺,思想僵化保守。戊戌变法前,骆成骧与维新志士康有为、杨锐、刘光第等关系密切,相聚磋商变法方案,并与杨锐、刘光第等四川籍京官组织“蜀学会”,以“讲西学,开风气”为宗旨。骆成骧认为:士人不习西书,不讲西政,“则风气无由而开”,为此,他又与杨锐、王乃征等创设“蜀学堂”,并屈状元之尊报名入堂学习西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后,骆成骧被授以提调之职,“任事皆殚精力为之”,极力倡导西学、新学。正当骆成骧在筹建事务中忙碌的时候,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训政”,光绪很快被幽禁,支持维新的官员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杨锐、林旭等“六君子”被屠杀在北京菜市口,戊戌维新失败。骆成骧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光绪用过的维新派,慈禧再也不加重用。骆成骧沉湎在对殉难者的怀念当中,特别是老乡兼师友杨锐的被杀,更是让骆成骧悲痛不已。后来他曾在绵竹杨公祠题了一联:“大节壮人寰,谁谓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两行垂老泪,我伤梁木其坏,泰山其颓。”骆成骧的政治主张较为平和,不似康有为、梁启超那样激进外露,因此戊戌政变后,他虽未再得到清廷重用,但也未遭受革职监禁之厄。
1906年,清廷宣布将“仿行宪政”,骆成骧遂以官费赴日本学习法政。在此期间,他与学友共同翻译了世界各国的宪法条文,汇编为《宪法议院法渊鉴》,以为中国仿行宪政之借鉴蓝本。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际,骆成骧时任山西提学使(1906年以前称为“提督学政”)。武昌起义成功,骆成骧深感光绪知遇之恩,“痛苦不欲生,奔投井,家人环阻不克殉”。事后又含泪赋诗:“纵是瀛台亲笔点,皇清添个送丧臣。”
面对当时全国各省绅、商、学各界纷纷上书清廷,要求清帝俯从民意,实行民主共和的革命风潮,骆成骧对儿子说:“清政久失人望,不免于亡,予岂不知?然革命事业,人可为,汝不可为,以吾家所受知遇,非众比也!”作为满清臣子,骆成骧对腐败清政府虽已失望透顶,也并不反对革命,但他恪守封建伦理,感激光绪的知遇之恩。不过,骆成骧最后还是随大势所趋,在山西省各界吁请清帝禅位的请愿书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据说,当隆裕太后看到山西的联名请愿书后,竟泣不成声地说:“爱国状元亦出名,势不可挽矣!”遂将大权交出。历任军机章京、御史、奉天候补道的高树对此赋诗云:“状头拔取君恩重,禅表书名隆裕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