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隐君子”宋耀如(2)
辛亥革命网 2011-10-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894年2月,孙中山偕陆皓东到上海;宋耀如结识了孙中山,接他们到家中畅谈。是时孙中山将北上上书李鸿章,提出要求变革的改良主义主张。宋耀如因对美国社会的民主制度有多年的认识,他反对孙中山上书及其改良刍议。但他还是帮助孙中山把上李鸿章书登载在《万国公报》上。
当孙中山因上书清朝权臣李鸿章要求改革失败后,接受宋耀如的建议———实行革命,推翻满清王朝!于是决定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亡”为宗旨;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言。1894年底,“兴中会”在美国的火奴鲁鲁正式成立。宋耀如立即从上海汇上了3000元,作为这个革命团体的活动经费。转而开展以武装推翻满清专制统治的“战争事业”的时候,正是宋耀如审时度势后,致函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并进行革命宣传鼓动的孙中山,促使他回国起事,始有乙未广州起义之举。
广州起义失败后,宋耀如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孙中山。在孙中山为革命而奔走,宣传鼓动的时候,他为教会印刷圣经的印刷所,同时为革命团体兴中会和以后成立的革命党同盟会印刷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和传单。对于这段时间的情形,宋庆龄后来仍有记忆:“父亲在他住宅的地下室里设了一个印刷厂,印刷宗教书,也印刷宣传革命的秘密小册子。那时我们年纪都小,记得父母当时告诉我们切不可向任何人提及此事,也禁止我们拿宣传革命的小册子。父亲后来还在经济上帮助过孙中山从事革命。
1903年,为了反对俄国侵略我国,在上海爱国者发动的拒俄运动中,宋耀如在教会的拒俄集会上慷慨陈词:“大旨谓耶教救国有自由之权,今俄人夺我之地,我欲自保,并非夺人之地也。教会能结团体,如日方新,有蒸蒸直上之势。”据说他还带上几个稍大的孩子蔼龄、庆龄、子文等一起赴会,让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散发传单。
宋耀如自从结识孙中山之后,把自己对宗教的虔诚与革命救国的愿望结合在一起。1905年同盟会成立,宋耀如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革命党人。旋赴美国为革命筹款。他特别访问了自己在美国读书时的长期资助者“卡尔父亲”,请求他在经济上支援孙中山的事业———中国的革命事业,并取得成果。此后,他多次往返于日本、美国和中国之间,继续为革命筹集经费。他被同盟会任命为司库———实即主要为组织武装起义而筹款,同时兼任孙中山在上海党部的执行秘书,负责孙中山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的联络与具体安排。
到了1905年,宋耀如的私人固定财产相当殷实;他的流动资产则贡献给革命事业。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后,他远涉重洋到美国为革命募捐了200万美元,返回上海后,又继续从自己腰包出钱供孙中山个人开销。他对在中国实行革命,将建立新的、更好的国家视作其基督教社会任务的组成部分。作为这场革命运动领袖的孙中山,是基督教徒,加上孙的高度的理想主义的目标,均为宋耀如愿意接受;因此,他加入了孙的事业。宋耀如对此投入了全部精力。孙中山在上海时,经常出入宋家;革命初期,筹划者在宋家举行秘密会议。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中,宋耀如的职业传教士和上海实业家双重特殊身份掩护下,从财政上提供大力的帮助。华美书馆除了印刷宗教书刊,还为兴中会印刷秘密宣传品,甚至成了试制炸弹的场所。有人写诗赞道:“壮哉印书馆,华美天下传。圣经表其志,檄文壮我胆。党人议光复,志士制炸弹。勇兮中华人,至此最耐看。”宋耀如和早期商务印书馆关系密切,张元济日记内有宋耀如提取存款38000元的记载。他的印刷厂已经不单纯印刷《圣经》等传教书刊,还兼印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兴中会章程》、《军政府宣言》、《略地规划》、《招降满洲将士布告》、《军政府与各地军民关系条件》、《扫除满洲》、《租税厘捐布告》以及委任状等材料。
1906年,13省留日学生为抵制日本迫害中国留学生的“取缔规则”而集体归国,后在上海吴淞创办了中国公学。中国公学是同盟会在上海的一个活动据点,校内革命党人为数众多,宋耀如亦是该校教员之一。
被许多人称为孙中山“最大的财务支持者”的宋耀如,目前记载他的革命活动的史料还不多见,但孙中山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上海之革命得如此好结果,此公不无力。然彼从事于教会及实业而隐则传革命之道,是亦世之隐君子也。”可见他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实际工作。一方面由于在国内进行革命面临着巨大危险,不得不秘密行事,另一方面是宋耀如具有默默奋斗、甘于奉献、不事张扬的高尚品格,所以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的“隐君子”。然而从上面所引为数不多的、研究者们耳熟能详的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宋耀如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最早的战友,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并且是从开始就投入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伟大事业而英勇奋斗的、名副其实的战士。
他是捍卫共和的勇斗士。当武昌起义获得成功,孙中山从海外返回阔别16年的祖国时,“隐君子”宋耀如也得以公开他的“身份”———孙中山的挚友、参加辛亥革命的战士。“隐君子”浮出了水面。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抵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1月12日宋耀如在致孙中山的函中首先便称:“在华传教士团体的舆论是支持我们建立民国的”,下文有“自从我上次见到你后,我已经与许多传教士进行了谈话,据我所知,外国力量不会干涉我们的行动,除非我们的军队伤害外侨或财产”。据此判断,宋耀如是在见过孙中山后,应孙中山要求,了解在华传教士对武昌起义及建立中华民国的反应的。
宋耀如在致孙中山的信中,介绍宋蔼龄给孙中山当英文秘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个月期内,部分功能在统合独立后各省,并透过北伐或议和,促使清帝退位。孙中山按照议和的约定,于2月13日向参议会荐袁世凯自代。4月1日,孙中山解职,南京临时政府结束。
4月3日,孙中山由宁赴沪,唐绍仪、胡汉民、于右任等同行。旋至宋耀如宅话旧。上文所称引的他在与李晓生函中所说的:“宋君嘉树者……是亦世之隐君子也。弟今解职来上海,得再见故人,不禁感慨当年与陆皓东三人屡作终夕谈之事。今宋君坚留弟住其家以话旧,亦得以追思陆皓东之事也。”指的是这次到上海。
4月6日宋蔼龄首次以孙中山秘书的身份公开露面,随其视察江南制造局,出席统一党欢迎会,会后又在哈同花园与孙中山及其长女孙娫、次女孙婉以及哈同花园主人哈同合影留念。4月7日至13日,孙中山应副总统黎元洪之邀,偕亲属赴鄂访问,宋蔼龄以秘书身份随行。4月14日回到上海,孙中山与其子女宿宋耀如家。4月17日下午3时,孙中山出席由基督教徒召开的欢迎会并演说;青年会创始人之一,第四任会长宋耀如在场。4月21日孙中山参观马尾造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