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骏与辛亥革命(3)
辛亥革命网 2011-10-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宋庆阳 查看:
盖代风云扇九州,嗟君稳坐柳湖头。年来遭际浑如此,从古明珠忌暗投。
荐章我已上燕台,胜道君非百里才。且慢为他人作嫁,好随辛衍一齐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侵吞。“二次革命”失败后,周祥骏撰写《伤心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孙中山与袁世凯“本非胶漆相投,安能畛畦胥化”,同时对革命抱以乐观主义精神”,“莫谓回黄转绿,国事日非,定教返璞归真,人心不死。”后刘仁航被任命为省立七师校长,周祥骏遂潜身徐州七师教授国文从事革命活动,他在写给郭障东(睢宁人,近代化学奠基人徐寿孙婿。攻克江宁之役中曾任镇军决死团团长)。的信中指出:“惟有联合官绅兵商各界,齐心协力,急谋反正,占据要害各地,以植独立基础并火速倡民团,略仿新法,延武备毕业生,分驻各乡训练,以辅兵力之所不逮。而各学堂学生,均一律改演兵式操,习兵事、地理以求实效,庶或可孤注一掷耳!”
苦心调剂浑嘘语徒手经营岂霸才
陈兴芝被杀,致使周祥骏想建立自己革命武装的计划化为泡影。在《浦口军部有感》一诗中,他抒发了愤懑的情怀:“往事都随归梦远,清宵频盼好音来。”周祥骏对儿子周公权说:“此诗往事二字,指陈兴芝、郭爱棠、张树璜(含章)待收抚清江十三协溃兵,起革命军于睢宁,被江北伪都督蒋雁行,将兴芝诱杀,并击溃其军,遂使余十余年鼓吹孕育之功,尽付流水,曷胜浩叹!”清江浦旧为清河县治,是漕运总督驻地,本为南北交通要冲。清改设江北提督后,即将在北洋成立的十三协调驻清江浦。清末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成立三十六镇(相当于师),十三协本来计划成立第七镇,因辛亥革命爆发未能实现。但是十三协因有两个步兵标(相当于团),同时辅以炮、骑、工、辎各种部队,达11营之多,成立为混成协(相当于旅)。因兵士多自徐州各县招募,且受到新式教育,具有一定的民族观念。周祥骏与十三协军官有旧,正在进行秘密串联活动。同时他要求陈兴芝、郭爱棠、王玉树等人招募兵勇,为革命做准备。因为需南下活动,联络志士,周祥骏把家乡的革命准备工作主要委托给陈兴芝、张含章等人。辛亥革命前夕,陈兴芝为革命形势所鼓舞,越发为革命四处奔走。他经常骑马四处串联,白天在城内活动,晚上至驻地潘村,接触群众,宣传革命思想。他把革命口号编排在农民打场的号子里,如“三弯刀,笛笛棍,不杀洋人不能混”、“脚踩鲇鱼头顶鳖,疑心要把清大灭”等,陈兴芝还在家里悬挂烈士徐锡麟、秋瑾的画像,给乡邻宣讲革命烈士事迹,激发群众反皇帝、反洋人的革命情绪。
武昌起义爆发后,十三协部分徐籍兵士哗变,携带枪械回徐,沿途抢掠甚众。这部分士兵途经睢宁时,陈兴芝准备一面白旗,把溃散的官兵引到家里,开仓散粮,请乡邻做饭烧菜慰劳士兵。陈兴芝把郭爱棠、王玉树、沈子廉等人请来开会,由陈兴芝召集官兵训话,分析形势,申明大义,士兵大多愿意跟陈兴芝闹革命,“陈大帅”之名一时轰动乡里。其时,周祥骏已至徐州侦察张勋虚实,正在运动统领吴静山响应革命。张含章、周公权等人也招募数百兵勇,与陈兴芝合兵一处,号称国民军在睢宁起兵。周祥骏还请求柏文蔚拨发快枪数百支、炸弹百余发予以支持。满清睢宁县令见势不妙,投机革命,于12月5日宣布“反正”。陈兴芝先是率兵进攻宿迁未建战功,后奉江北都督蒋雁行的军令带兵投效,被委以管带一职,但马上被江北民政长杨慕时设计枪杀,随带的千余人立时四分五裂。
辛亥革命当中,江苏各地的光复,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和平光复,如苏州、清江浦等地;二为武装起义光复,如上海、江宁、无锡、镇江、扬州等地;第三种为革命大军北伐所至宣布光复的地区,如南通、常州、淮安、海州、徐州等地。这种差异是由江苏南北革命党人的力量的强弱、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导致的。徐州为江苏最后光复的一个地区,旧势力盘根错节,封建势力较为巩固,革命党人的势力比较薄弱。周祥骏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几年,曾经对徐州地区现状有客观的描述:“我辈之徐州,犹《石头记》中之大观园也;若辈之见状,即大观园中之刘姥姥也。吾等方哀矜之,匡救之之不暇,而讵忍为携蝗大嚼图哉?”辛亥革命爆发后,徐州地方封建势力、地方投机分子还抢先实行“光复”,出现“假革命”、“假独立”的闹剧。1911年11月底,徐州士绅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选举政务总长、民政长、军政长、财务长等。可惜这种“独立”只是昙花一现,被苏、浙、沪联军击败的张勋渡江北窜至徐州之后,张勋本来在火车上不想下车,不料地方绅士闻讯往迎,对地方独立一事只字未提,这样的独立即不告而灭,成为百年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