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见证马凌甫鲜为人知的辛亥革命历史(2)
辛亥革命网 2011-10-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柏泉 查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宁,就任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上午11时,他乘坐沪宁专列动身,约下午5时,专车低达南京。夜11时,孙中山在总统府举行就职典礼,各省公民代表齐声欢呼万岁,声震屋瓦。据马步云生前的记述,典礼告成后天还没有亮,代表们余兴未尽,他和其他代表到大街上,边走边喊口号,欢呼胜利,使沿街居民从梦中惊醒……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马步云先生先后历任陕西省第三届省议会议长(1921年)、陕西省教育厅厅长(1924年)、潼关常关税务监督(1926年)、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总指挥部总参议,后又转任第十一方面军总参谋长(1928年)、1931年12月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1933年5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代省主席、1941年7月任陕西省政府委员、1946年4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
爱国的国民党元老
马步云先生不仅是一位民主主义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热心于教育事业和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早在1912年他就创办了西北大学,为西北大学首任校长兼经济学教授,并曾邀请鲁迅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培训了陕西各中小学校长等700余人。他著有《国民经济学原论》、《工业政策》,并早在日本留学时就研究经典《资本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他曾帅先将日文版《资本论》翻译成中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及时出版问世,但却可以与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先生最早译出的革命经典《共产党宣言》中文读本相媲美。
解放战争时期,开封第一次解放,人民解放军邀请当地有代表性的人士出来帮助维持治安。当时的河南省省长刘茂恩等已化装逃走。时任省政府秘书长的马步云先生在这关键时刻,毅然挺身而出,协助维持地方秩序。以致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为此发表“马凌甫失节事匪” 的消息(现电视剧《豫东战役》就有这一幕)。解放前夕,在国民党中央和其长子马遵道要他同去台湾,而身为中共地下党的他长女马遵德则代表党组织动员他留下,在此人生十字路口、他断然拒绝去台湾,留在了南京迎接解放。
解放后,马步云先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礼遇和关怀,应邀出任了江苏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常委、省文史馆馆员、中山陵园管委会委员。他又以饱满的热情长期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撰写:《南京临时政府亲历记》、《陕西靖国军始末》、《康有为在西安》、《我的革命回忆》、《我所知道的刘镇华》等八篇共750000余字,极具史料价值。他一生笔耕不辍,“文革” 前他写出了多篇高质量的对台宣传稿件,表达了一位老同盟会会员殷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故旧早日团聚的赤子之情。马凌甫先生1952年又加入民革,曾任民革江苏省委筹备委员会社联副主任和民革江苏省委第一届委员。1960年8月22日他去北京开民革中央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61年10月9日他又应邀去首都参加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再次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1962年1月7日,民革江苏省委召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总人数102人,大会选举产生民革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选举马凌甫等15人为常委。不幸的是他在1970年“文革” 中难逃劫难,遭迫害含愤而死。后来,1984年12月15日上午,省政协和民革省委邀请马凌甫先生家人联合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爱国老人马凌甫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他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江苏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省民革为他平反昭雪,并追称他为“辛亥革命爱国老人” 。
慈祥老人的平凡生活
《马步云给友人的书信真迹》
马正远告诉笔者,爷爷马凌甫生前携全家住的南京市五台山百步坡十号一幢二层青砖黛瓦的小洋楼,为民国建筑,是爷爷解放前用出书的稿费买下的,一住就是几十年。爷爷的日常生活极为俭朴,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由于父辈兄弟姐妹众多,共有八女七男,他常对子女们说,旧社会你们散落四方,我无暇顾及。如今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下,你们都应自立成人;你们经济上有困难,我会适时帮一帮,但别指望靠我的社会地位去追求特殊待遇;你们要互相帮扶共奔前程,这是一种美德,后来他的这些话成了不成文的家规、家风,后来在宁的四姑、五叔英年早逝,孩子未成年,家有困难,在外地的我爸爸、叔叔、姑姑都尽力接济帮助扶育他们儿女成长。在爷爷的教诲下,父辈中有的成为共产党员,有的成为记者、工程师、教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