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儒”辜鸿铭

辛亥革命网 2012-03-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朝灭亡,时人说,武人辫子是张勋,称为“辫帅”;文人辫子是辜鸿铭,称为“辫儒”。凭心而论,辫子是有的,儒也称得,但这仅是其外表

  清朝灭亡,不忘旧主,依旧是长辫、绿袍、红马褂。所以时人说,武人辫子是张勋,称为“辫帅”;文人辫子是辜鸿铭,称为“辫儒”。凭心而论,辫子是有的,儒也称得,但这仅是其外表,其里边则是一个活脱的怪人。1906年做著英译《大学》后,就在这时由青岛印成。1911年德国传教士尉礼贤在青岛根据辜氏《尊王篇》和《清流传》而编译的德文《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一书,在德国出版,深受德国新康德主义者欢迎,并成为哥廷根大学哲学系学生必读书。辜鸿铭在1912年由上海赴青岛居留,与尉礼贤过从,探讨中西文化。并有德国学者赫尔曼,凯泽林环球旅行考察,到青岛拜访见过辜鸿铭。“辛亥革命后跑到青岛混迹于‘宗社党’之列”,与“宗社党”人物密切往来,积极参与遗老们的复辟活动,常与赵尔巽、周馥、劳乃宣、陆润庠等人聚会于青岛,密谋清朝“中兴”的途径。


  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尽管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但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辜鸿铭著作出现在德国各个书店的橱窗中间,与尉礼贤所译的《论语》、《孟子》、《周易》、《老子道德经》等摆在一起。德国人认为,能够代表东方文化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印度泰戈尔,一个便是辜鸿铭。足见他在德国的影响。作为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中国精神的人,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极少有人注意到辜鸿铭如何用英语编造了一个故事,说是满清帝国的覆灭,原因在清流运动的失败。1901年将一年来发表于横滨《日本邮报》等报刊上的英文系列政论,结集成书,定名《尊王篇——一个中国人对义和团运动和欧洲文明的看法》,直译当作《来自督署衙门的论文》,在上海刊行;紧接着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英文新着《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中译名为《清流传》,刊于上海。就在这时,在青岛的德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尉礼贤根据此书和前书编译的《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便在德国出版,很受新康德主义哲学家们欢迎。这些正是辜鸿铭对青岛分外关注的因由。在当时,清朝遗老中,惓念前朝,心存清室,并多方为复辟奔走。主要人物里,有溥伟、刘廷琛、劳乃宣等几十个人,辜鸿铭也列其中。于1916年阴历十二月五日是辫帅生日,当张勋在徐州做寿时,辜鸿铭也恭送寿联一副,联语用苏轼《赠刘景文》七绝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前一句是感叹清室的覆亡,后一句则是对张勋深致赞颂,寄以厚望,鼓励复辟。辫帅没有忘记辫儒之情谊,始有在丁巳复辟时,授其为外务部左丞之职。在复辟将要失败之时,“辜鸿铭带英美记者三人来访张勋,问张勋索要前此各省赞成复辟的通电,以及徐州会议的名单。记者们说:‘此事已经各省同意,所以先后独立举兵推公(指张)为主盟,中外皆知,今天他们反戈相向,实在令人不平,最好将经过事实宣布中外,何必代人受过?’张勋说:‘复辟是我向来的主张,至于关系文件,我早已烧毁了。’”说明,在当时,辜鸿铭尚未甘心复辟失败。

  辜鸿铭(1857—1928)福建同安人,生于马来亚之槟榔屿的华侨家庭里。名汤生,以字行,又作鸿名,别号汉滨读易者,又署读易老人、汉滨读易老人等,还常自称东西南北人。他1857年生于马来亚,母亲是英国人;10岁,随父辜紫云赴欧洲,在英国苏格兰上学,1877年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又转德国莱比锡读工科。精通英、法、德及拉丁、希腊等语。1880年返回马来亚,在新加坡英殖民政府任职。1881年至1882年任英国马哈与科尔吉洪勘探队译员,后离职留居香港,潜修中国文化典籍。第一个妻子为日本人;归国后,1885年在两广总督张之洞处作幕僚。因此,他经常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因他生有欧人相貌,且饱喝西洋墨水,却生就了一颗尊孔读经的“中国心”,又加上他言行奇特,故被人称为“怪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