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热情著《崂山志》的周至元(2)
辛亥革命网 2012-03-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崂山有志始自明季,有即墨黄宗昌创修,周至元乃继黄《志》而作。在体例比前完备,内容翔实。前有山大教授黄公渚于1953年作序,盛赞周至元以爱国之情来修志:“志崂山者,元以前无征,明季即墨黄宗昌侍郎始创为之;清季周荣珍《鳌山志略》、王葆崇《鳌山采访录》,囿于见闻,乖志乘之体。即墨周至元先生,今之积学士也。……君敬恭桑梓,留心国故,尝助桐庐袁道冲先生修《胶澳志》。因得踵事裒集,别录成斯志。”周氏自序略云:“《齐记》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诚非虚誉矣。余生有烟霞之癖,尤幸家居与二崂为近,兴到之时,辄携筇独往,攀危岩,历邃谷,探奇索隐,往往旬月流连而忘返。尝叹夫崂山之胜,其见于旧志所载,于游客散记者,不及什一;其他怪诡之观,丽奇之致,蕴于穷谷之间,未显露于世者,尚指不胜举。不有宣扬何以发由灵之光?缘是,于携屐寻胜之余,每见摩崕碣题咏游记之足资而崂文献者,便留意抄存,日集月累,已裒然盈箧。窃思续成崂山艺文之志,以补前之缺略焉。岁在甲戌(1934),桐庐袁荣叜先生于编竣《胶澳志》之后,又有继修山志之举。闻余悉于崂事,且已有积稿,特简召聘约,共襄此事。除屡共偕游,躬至山中,亲为谘访外,又着人对山内碑碣摩崕遍行拓临,草创未成而卢沟桥战事起,先生仓卒南归。临行悉以志稿付余曰:‘君富于年,且有志山事,今以畀汝,希终成焉。’余受稿而归,方拟编著而日寇内侵,即境骚然。征徭之索,日日到门,纂志之举因而无暇着笔。庚辰(1940)暮春,悬壶墨水诊病之次,颇有余闲,因开箧出稿,加以编次。分卷立目,事从其类。……如是凡有关山事者已包罗无遗。庶几乎可补前志之缺略矣。为目者六十有七,为文者二十余万言。自庚辰(1940)三月起,至翌年二月终,历时十有一月,中间凡三易稿而方成。差足称独自撰志者之巨著矣。书成之后,方谋灾梨问世,而适值国事变革,遂致迟延而未果。”上序为1960年撰于历下白马山。
《例言》云:“兹书共分八卷,每卷为目,更以子目若干系之。”目录为:黄序,自序,例言,卷一为方域志:位置、名称、沿革、山脉、河流、港湾、岛屿、气候、村市、风俗(歌谣附);卷二为形胜志:山、峰、岩、岭、洞、门、石、台、涧、瀑、潭、泉、池、井、滩、海;卷三为建置志:道观、释刹、柌、别墅、学校、楼阁、亭(坊附)、卫所、塔墓、桥梁、道路;卷四为人物志:栖隐、名贤、名宦、节义、仙道、高僧、游览;卷五为物产志:动物、植物、矿产;卷六为金石志:吉金、摩崖、碣、碑;卷七为艺文志:游记、文献、赋、颂赞、杂咏;卷为志余:异闻、轶事、书画、风景附谈、山游须知、青岛市沿革名胜略志。是志问世后,向为人们所称道,无论内容之丰富,还是考索之详尽,以及考证之准确,尚未有出其右者。其独到之处,在于突出时代特色。在记述自然地理的基础上,着重收录人文地理。崂山为青岛的辖地,建国前,青岛可说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曾经德国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的侵占,是志尤重人民反抗侵略的资料记述。是志载录:“民国三年,日人攻青岛,由仰口登陆,沿山骚扰尤甚。”“二十六年,中日战起,义军起。二十七年,李先良率兵入崂山,组织青保大队以抗日。二十八年,日人炸山外诸村,王哥庄被毁尤巨。三月入深山,到处焚烧,杀道人四名。”“王真吾,安丘人。落落有气节。厌世务冗嚣,来崂山白云洞,拜邹道人全阳为师。……二十九年春,抗战军据崂山,日人围攻之。至洞所见遗有械器,怒,惨杀道侣者六,邹亦蒙难。时真吾适他出,未罹祸事。后归洞,尽收遗骨掩葬之,叹曰:‘人生所重义耳!今国亡,师死亲殁,吾安适归矣!’众请为洞主,辞比就。越数日,至雕龙嘴,脱衣冠向北再拜,蹈海死。”“三十三年,又攻崂东,焚烧各村。”“三十四年,大河东战役,高芳先率众袭日,重创之。”还录抗德义士宫中栶事迹。同时是志还注重地方特点。对青岛的美丽港口城市,多有描写:“峦青海碧,风景天成,故有花园都市、东方瑞士之称。康南海云:‘碧海青山,绿林红瓦,不寒不暑,可舟可车,擅天然之美,而益以人工,宜乎为游屐所归者。’颇足以状其胜概矣。”
总之,周至元亲自占有一手资料,而纂修的山志,不仅以体例完备而著称,尤以收录反帝爱国资料翔实,并具有教化功用,其爱国之情,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周至元以爱国热情修崂山志向为人们所称!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