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热情著《崂山志》的周至元
辛亥革命网 2012-03-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自学成才的周至元,在乱世中,以爱国热情坚持不懈的从事方志事业,注重家乡的乡土历史资料的考察,曾著《崂山志》,著称于时。
周至元(1910—1962)山东即墨坊子街人。原名式址,又名式坤,号懶云,自号伴鹤头陀。自幼嗜书成癖,更注重自学苦读。他在《自述》中云:“总角年华渐喜书,苦攻坟典事三余;痴情更较蠹鱼甚,灯火常亲子夜初。”勤奋苦读可见。他平日喜读中医典籍,曾自修成医,治病一方,并以此为生。生平尤重家乡历史,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其学述论著有《即墨黄培文字狱》、《于七抗清史略》、《辛亥革命即墨光复始末》、《郑康成生平简介》等。他尤钟情崂山,往游多次,并随作笔记,积累资料。在他二十四岁时,1934年刊行了《崂山小乘》和《游崂指南》,1959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刊印《崂山名胜介绍》,1993年由齐鲁书社刊行《崂山志》等。1959年他被聘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并为历史学会山东分会会员。周至元去世后,由其女周学顺四处奔波,将周元的遗稿,编辑成书。1998年刊《周至元诗文选》、2005年刊书画集《崂山名胜墨帧》。
周至元所处时代,正是日寇侵华最疯狂之时。忧国忧民之情,在其诗文中时有流露。如《九一八事变》、《芦沟桥事变》、《一二八沪战》、《闻华北有警感赋》、《上海八百烈士抗战歌》等感时之诗歌。在《太平洋战起》云:“力尽倭奴叹奈何,又从沧海掀风波。周围环视皆强敌,四面愁听俱楚歌。海外楼船半覆没,帐前精锐已无多。若论成败分明判,顽抗犹挥落日戈。”
周至元酷爱祖国山水,曾自称“债多诗酒偿犹易,癖有烟霞医却难。”自16岁开始考察崂山,前后三十余年,深入崂山数十次,每次进山,少者十余日,多则逾月,足迹遍及崂山全境。在游览考察时,把所见所闻随手整理成篇。然后对照前人所记一一核订。发现有误时,反复核查后,予以纠正;新发现的景观和胜迹时,详详细细记载。为了纠谬补缺,于1934年,在他二十四岁时,便将自己所得崂山资料整理成篇,出版了《崂山小乘》和《游崂指南》》。此后,为了“昭山之灵而发国之光,”他有感于旧崂山志和有关文字过简,并有遗漏和谬误,便立志要编写一部全面、完整、准确的《崂山志》。为此,他不满足原有的历史纪录,也不轻信无据的传说和轶闻,便开展了对崂山的一峰一石、一泉一瀑,乃至一村一庄,或一处刻石、一幢建筑、……凡是应该入志而有价值的资料,他都要亲临考察,慎密求证,力求言而有据。在他探山回到住地时,往往是满身伤痕累累,不顾奔波劳累,便伏案撰稿。1938年日寇侵占崂山后,残酷镇压中国同胞时,入山考察只能暂停;他便于1940年春,利用行医工作之余,拿出妥为保存的积稿,以日继夜,整理编写,历时三年,三易其稿,终成《崂山志》初稿。在战乱年代,并非修志盛世,难以付印成书。1959年刊行《崂山名胜介绍》时,周至元曾颇有感触的说:“予从事崂山志凡三十年,民国四年七月始脱稿,共八卷,三十万余言,因卷帙浩繁,不能付印,1958年冬,山东人民出版社特约撰写《崂山简介》,因成是书。此书共印刷一万册,流行海内,私愿少酬,然耿耿以此《崂山志》剞劂为念,想名山著述,究会当有如我同心者为之刊布之志酬。”这既说明此书乃为《崂山志》部分资料,同时也是作者期望《崂山志》的早日面世。1962年周至元病逝于济南,临终前则叮嘱子女:“崂山之名已重于世,《崂山志》为二崂之文献所系,吾知不久必有参古夷之士,为之刊布流传无疑,余老且多病,恐不及见,希予售藏以待焉。”他的子女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历经千辛万苦,冒险保存,躲过浩劫,《崂山志》手稿得以保存下来。在盛世修志的大好形势到来之际,历经周折,终由齐鲁书社于1993年刊行。全书二十万字,初版印了五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