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武器的海宁商人——硖石商团(2)

辛亥革命网 2012-03-08 00:00 来源:海宁日报 作者:韩海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为了保护商家及地方安宁,吴清、徐申如等人于1910年7月仿照上海南市商团的成规,筹划建立了海宁绅商自己的武装队伍——硖石商团。 ,拿起武

  硖石商团建立当年,向省里领取旧法国造十三响法德利步枪60支、子弹两万发,第二年,再领老毛瑟步枪20支,海宁知州李瑞年捐赠私有德国造七九口径套筒快枪10支,附带子弹数千发。

  硖石商团的建立,旨在保护商家自身的利益,也兼顾维护地方百姓安宁。为了扩大战斗力,硖石商团还与铁路沿线附近的嘉兴、王店等地商界取得联系,互为声援,声势日益壮大,形成了一张地方武装网络,一方有事,多方支援,县境各地赖以安定。

  ③投入革命,协助光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人民的革命情绪日益高涨,各省新军、会党皆纷纷起义。至11月下旬,全国已有15省相继宣布独立。无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纷纷参加起义军队,并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勇敢。11月4日,上海宣布独立,亟待浙江响应。但是,因清政府为防止浙江新军起义,每名士兵平时只配发5颗子弹,实为“有枪无弹”,以此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显然不可能。

  与硖石商团早有来往的浙江革命行动主要组织者褚辅成(嘉兴人)获悉硖石商团和新军使用的步枪是同一型号,且弹药充足,遂急请海宁袁花人查人伟火速前往硖石与吴清商量,为浙江新军提供弹药支持。

  支援新军起义光复杭州,吴清自感义不容辞,当即答应,当日将两千多发子弹藏于一只竹筐内,覆以杂物以掩人耳目,亲自和队员扛到硖石火车站,佯作普通行李顺利运出。随后,查人伟复返袁花,又设法从袁花商团借取子弹四千发,从硖石转运到杭州。他的妻子范漱真将要分娩,拽着他的衣襟死活不放,查人伟断然撕破衣襟,挥泪告别妻子,奔赴杭城。11月4日夜半,浙江新军发动起义,硖石商团接到通知后,吴清当即率队员出防,警戒铁路、公路沿线,严密监视往来可疑车辆。

  11月5日,嘉兴军政分府宣告成立,但嘉兴水上警察队妄图反抗,将炮船集中在南湖附近,炮口直对城内,实弹待放。分府一面向杭州告急,一面通知硖石商团就近派队赴嘉协助镇压。吴清亲带队员130余人,于上午8时许抵嘉兴,在火车站针对南湖水警炮船详细布防,待令冲击。10时许,待杭州都督府派新军赶到,水警队已在硖石商团等武力震慑下被迫缴械投降。当夜,吴清又率商团队员40余人,不顾劳顿,雇快船赶赴海宁州城盐官打援。翌日黎明前到达春富庵,遥见城上已升白旗,吴清等进入城内,市民夹道欢迎。海宁知州仓皇逃遁,海宁全县顺利光复。紧接着,硖石商团又在硖石火车站扣押了从杭州逃往上海的浙江抚署袁思永,将其押解至杭州新军督府接受处理。

  12月,江浙联军攻打南京,硖石商团队员踊跃报名参战,其中120多人参加了徐骝良奉命组建的工兵铁道大队,以高涨的战斗热情跟随徐骝良开赴金陵前线。

  ④爱国爱民,何言为“蠹”

  硖石商团隶属商会,其建立宗旨原本是为了保护商人自身利益和维护地方安宁,但是随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却以高度的爱国之情和爱民之心,自觉加入了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战斗序列,在浙江近代革命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

  韩非子《五蠹》曰:“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邦之蠹也。”然而,事实表明,此时的海宁商人阶层早已不是那种漠视民族前途、不关心国家命运,见利忘义的蝇苟之徒和唯利是图的庸碌之辈,而是识大体顾大局,勇于为国家为民族出力,甚至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群体。作为地方商界领袖的徐申如、吴清等士绅,集中体现了近代海宁商人在辛亥革命历史风云中的开明胸怀和过人胆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