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辛斋:文弱书生的倾城之力(2)
辛亥革命网 2012-03-07 00:00 来源:海宁日报 作者:韩海军 查看:
留下永垂史册的《国闻报》
1896年,杭辛斋从北京去天津,第二年,他和严复、夏曾佑等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民办报纸《国闻报》。
这是一份名垂青史的报纸,它大力宣传维新思想,严复的《天演论》即连载于此。当时梁启超在上海主笔《时务报》,两份报纸并称为“占有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当时办报的人不少,但是,能够不怕家破人亡,把办报当做生命的人却为数不多,杭辛斋就是其中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砍头,全国舆论界在高压手段威胁下鸦雀无声。而《国闻报》不顾巨大的政治压力,发表了文章《视死如归》,首家报道了六君子被杀的消息,表达了对维新派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对镇压的愤怒、对慈禧等顽固派的蔑视。
视死如归,杭辛斋和《国闻报》用实际行动对这个名词作了诠释。
1904年,《中华报》在北京创刊,杭辛斋担任主笔。《中华报》是一份面向上层知识分子的报纸,刊登的文章,都与国家民生有密切关系。《中华报》还大胆揭露官员劣迹,一针见血指出“政风腐败,官员纷纷不作为;无德无才者竟能为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统治者。
杭辛斋的笔将自己推到政治的风口浪尖。他被警察厅逮捕,后来在社会舆论的广泛谴责下,幸免于死。而《中华报》也因刊登了涉及保皇党刺杀慈禧的案件,遭到查封。
1905年,杭辛斋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一个清朝的维新派人士成为了一位革命党人。之后,他又到北京创办《京话报》。
《京话报》是早期的白话报纸,有三个特点,白话、爱国、敢言。然而,《京话报》最终还是被查封了。
1906年,杭辛斋被清政府抓起来,押回海宁“禁锢”。
蛰居海宁,矢志不渝
此时,杭辛斋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已是无可救药,但他的内心也感到非常悲凉失望。回想起当初面见光绪皇帝,是何等的踌躇满志,结果戊戌变法失败。他领着家人逃到山东,行医度日,过得非常艰难,妻子也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杭辛斋以戴罪之身回到海宁以后,当时的海宁地方长官郭文翘听说杭辛斋是朝廷钦犯,不敢大意,把杭辛斋关进了大狱。
海宁地方绅士听说杭辛斋被押回海宁都着了急,纷纷出面相救。在苏州任教的王国维先生,正好休假在海宁,听到消息后,连忙与许行彬等人一起商量营救工作。
一年后,杭辛斋才被放了出来。
走出牢门的杭辛斋,寄居在长安镇一户张姓人家家里。
1908年,浙江巡抚增韫委任杭辛斋到杭州担任浙江的农工会会长,杭辛斋得以在省城杭州安身。
此时,中国南方的革命浪潮正此起彼伏,杭辛斋想,自己作为同盟会一员,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呢。于是他再次操起办报的老本行,先后办了《农工杂志》和《浙江白话新报》,继续利用报刊鼓吹民主革命。
1912年,杭辛斋当选为首届众议员去了北京。1915年,袁世凯图谋称帝,他很清楚杭辛斋的人品、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想利用杭辛斋来支持自己恢复帝制。于是他先是承诺杭辛斋让他做未来的内阁成员,接着又用十万银元来引诱,并答应把北京大耳胡同里边的一座豪华住宅送给杭辛斋。但是均遭到杭辛斋的拒绝。
高官、厚禄,都不能够引诱杭辛斋,可谓是铁骨铮铮,视名利如粪土。他所要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