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辛斋:文弱书生的倾城之力
辛亥革命网 2012-03-07 00:00 来源:海宁日报 作者:韩海军 查看:
杭辛斋是一位报人,他性格耿直,才气毕露,文章观点鲜明,文采也非常好,再加上他的革命态度又坚决执着,因此深受孙中山先生赏识。
他虽是一个文弱书生,但在辛亥革命中,却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对民众的爱,化解了战争。
辛亥年,以文人的方式化解纷争
杭辛斋不仅会办报,还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杭州起义前夕,杭辛斋经常与革命党人秘密聚会,策划起义。有一次,黄兴到他家去商量起义的事,没想到被增韫(时任浙江巡抚)派出的侦探发现了,一直跟踪到杭辛斋家的大门口。好在杭辛斋他们在门外放了眼线,加上刚好许行彬也在场,许行彬认识来抓捕的那几个密探,就搪塞了一番,黄兴才得以脱身。
1911年11月4日晚上,在革命党人领导下,浙江新军宣布起义。当时新军八十二标标统周承菼(海宁人)和八十一标的标统朱瑞分别率部队从南星桥和笕桥出发进攻杭州。当时周承菼率陆军,蒋介石率敢死队,直扑驻扎在杭州的抚署驻军,降服了大门的卫队,捕获了增韫及其家眷。但当时城内还有数千名士兵装备精良,凭借牢固的城墙负隅顽抗,坚决不投降,准备同新军决一死战。新军多次派人前去说降,但是不仅不能够说服,而且还遭到了城内驻兵的射击,最后不得不在城隍山上架起了大炮,试图用大炮轰炸来逼迫清兵就范。
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
双方一旦开战,杭州城就会遭殃,陷入一片战火之中,无数城内老百姓将死于非命。杭辛斋听到这个消息后,看见全城父老都十分惧怕战火,内心非常焦急。最后,他竟然冒着枪林弹雨,以一个文弱的身躯,只身一人进入敌营,对驻守在里边的清兵晓以大义来说服他们,承诺保证增韫和他的家眷的人身安全。
杭辛斋的抚慰之言情真意切,清营官兵深受感动,当即放下武器,由此平息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火,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杭州也顺利光复。
然而,事后,当杭辛斋被大家推举为浙江军政府民政长的时候,他却坚决不当,继续创办《汉民日报》。这份报纸主要是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精神。
立志办报,“言满天下”
杭辛斋早年在北京国子监读书,毕业于北京同文馆。早在清末,就是满怀报国之心的青年。他积极地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多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清政府的腐败病根,发表自己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如今我们已无从得知他的奏章中具体谈了些什么内容,但可以明确的是,光绪皇帝对此非常欣赏,先后两次秘密召见了杭辛斋,并让他担任内阁中书。
内阁中书是清代一个官职,主要掌管重要文件的起草,包括撰拟、记载、翻译等缮写工作,相当于机要秘书。
然而杭辛斋坚辞不就,他有他的抱负,他想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光绪皇帝见他放着官不去做,对他更是肃然起敬,就赐给他一枚象牙章,这个章上面刻了四个字——“言满天下”。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杭辛斋究竟想干什么?他去办报纸了。
当时,外国人在中国办了很多报,有180多种,刺激了国人办报的思想。而对于维新派来说,报纸在接纳西方文明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报纸能“通西情”、“通民智”、“通风气”,唤起人们的觉醒,在社会上倡导新风气。同时办报也能够体现民众的权力和政治民主,起到监督作用。因此维新派很注重利用报刊,推动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