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生活16年,邹容从小就叛逆
辛亥革命网 2012-03-01 00:00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周勇 查看: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是一个群星灿烂,可歌可泣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英雄,又创造了英雄的时代。邹容就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在戊戌变法昙花一现,义和团运动悲壮失败,刀光剑影,长夜难明的岁月里,以邹容为代表的一代先进的重庆青年,没有悲观,更没有停止,他们同全国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起,重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时代的洪流中,邹容以炽烈的革命激情,通俗而犀利的笔触,写出了“搏龙屠虎”的《革命军》,成为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前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也是四川第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他的《革命军》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的奠基之作,不朽宏文。他和他的《革命军》,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给祖国和故乡的革命运动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家乡重庆待了16年,从小就是个叛逆的少年
邹容(1885—1905),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出生在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其父邹子璠,常奔走于重庆、汉口、上海之间,经营棉纱、棉布和杂货生意,也到过广州、成都、西安。他在重庆城内县庙街开有商号“利川升”,还与人合伙开了“同镒园”。邹子璠由经商致富,中年以后,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巨资的殷实商人,建立起温饱无虞的家庭。邹子璠生有子女12人,8男4女,邹容在男孩中排行第二。邹家原籍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后迁居四川巴县木洞及磁器口对岸石马河,大约1882年搬入重庆城内夫子池洪家院子(今邹容路颐之时餐厅附近),1885年邹容即出生于此。后来又从夫子池迁到小较场定居(今邹容路五一电影院对面,邹家人称此处为邹家祠堂,抗战时被日本飞机炸毁)。
邹容1885年出生,1901年离家,在重庆十六年。这十六年,正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侵略四川,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的年代。这十六年,帝国主义在重庆开商埠,设领馆,控海关,占租界,夺利权,整个社会充满了新与旧,爱国与卖国,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斗争。
邹容自幼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影响,“年十一,诵群经,《史记》、《汉书》皆上口”,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他常以抗清志士郑成功、张煌言的后继者自居。少年时代的邹容,尤其崇敬才华横溢的反清复明少年英雄夏完淳,他常常吟诵夏完淳的诗文《大哀赋》、《由丹阳入京》,“国破家亡,军败身全,招魂而湘江有泪,从军而蜀国无舷”,“从军未遂平生志,遗恨千秋愧请缨”。这些慷慨激昂,悲壮感人的诗句,激起少年邹容复兴民族的强烈情感,他宣称:“仁义所在,虽粉身碎骨不计”,决心继承夏完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业迹。1896年,邹容第一次参加童子试。童子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而科举制度则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切有志于仕途经济的学子的进身之阶。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已十分腐败。科场上,不少考生见题目晦涩,不甚了然,要求考官解释,但遭拒绝,邹容忍不住站起来和主考官辩论。考官从未见过如此大胆的考生,要差人打邹容手心二十板。邹容毫无惧色,指着考官大声说道:“我得罪的是你,为什么要差人打我,要打你来打!”说完气愤地退出了考场。第一次走进考场的邹容就与腐朽的科举制度发生了冲突,在他少年的心里,更加坚定了反抗清朝封建统治,发扬光大汉族传统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