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早期爱国思想与革命实践(2)
辛亥革命网 2012-03-01 00:00 来源:民革辽宁省委会 作者:王智华 查看:
内忧外患的国情,使这位农家子产生了朴素的救国救民愿望,孙中山和革命的烙印,使他的爱国思想增添了革命的色彩,并通过参与联庄会活动加以实践,以后的发展证明,孙中山对他决心献身民主革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甚至有着直接和决定的影响,宁武的爱国思想和革命意识盖伏根于此。
二、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是宁武爱国思想向革命思想升华的起点
1907年,清廷对联庄会进行镇压。宁武为躲避抓捕离开家乡,进入省城沈阳(奉天)的盛京施医学院读书。在省城就读期间,他不断地接触了新事物、新思想,反清救亡意志愈加坚定。尤其是日益景仰和崇拜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使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寻觅。一天,他偶然在英国人办的《通闻报》上发现孙中山正在美国旧金山的消息。为躲避清政府对寄往国外信件的严密检查,宁武用罗马拼音字,试探地给孙中山寄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自己是爱国青年,有迫切参加革命的愿望,以及怎样才能找到同盟会等问题。两月后竟收到孙中山的复信:“东三省有你这样爱国青年,愿意做民运事很好。虽然我身居国外如彼此晤面,为了国家当共同努力。同盟会总部设于日本东京,你可和徐镜心联系,他是日本留学生,正在为革命而奔走,现在奉天教育界,尽管和他谈你所愿谈之事,参加同盟会他可以帮你。”③
孙中山的复信,使宁武激动不已,后来在奉天师范学堂找到了徐镜心。1908年5月,由徐镜心、左雨农介绍,23岁的宁武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思想和行动上也由局限性的自发抗争向民主主义革命发展。
在同盟会的组织领导下,宁武积极参加广泛的宣传鼓动工作,特别在青年学生和新军中传播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先后参与了省城的抗捐罢市的反清运动、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等。他还利用所学的医学专业,在凤城以开设医院为掩护,联系当地驻军的中下层军官,培植革命力量。
联系到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给了宁武极大的鼓舞和启迪,推动着他由热血青年向自觉的革命党人的方向飞跃。匡时济世之爱国理想和志向也升华为实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其本人亦成为东北早期民主革命思潮的宣导者,为这一地区的武装革命打下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基础。
三、响应孙中山号召、开展武装斗争是宁武爱国思想转化革命实践的突出特点
爱国必须革命,革命必须武装斗争,这是孙中山毕生坚持的道路,也是宁武抱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强烈的爱国思想转化为炽烈的革命精神在他的一系列武装斗争中,特别是在辽宁的辛亥革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11年,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革命的浪潮已波及到到清王朝的“龙兴之地”。7月,奉天同盟会辽东支部召集会议,筹划发动武装起义,将已是同盟会会员的奉天驻军第二混成协(旅)统领蓝天蔚、总督府军事参赞张榕增补为支部领导,责成宁武秘密联络辽南、辽东等地的联庄会首领,扩大武装斗争力量,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推翻清朝在奉天的反动统治。
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炮声,极大的振奋了奉天的革命党人。他们迅速成立了“联合急进会”,推举张榕为会长,宁武任组织干事兼东路军事和兵运工作,酝酿起义。11月,同盟会辽东支部于奉天北大营两次召开秘密会议,推举蓝天蔚为关外革命军讨虏大都督,张榕为奉天省革命军总司令,按地域划分委任东西南北中五路军的司令,宁武为中路军司令,实施军事行动。
由于投机分子告密、反动势力的欺骗和镇压,革命党人在奉天省城的起义计划屡遭挫折。但南路军司令顾人宜在庄河武装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在东北的第一枪,随即,中路军司令宁武在凤城白菜地乡组织了民团起义,策反了清军巡防右路管带邵兆中,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二枪。两声正义枪声犹如号角,唤来了辽阳、海城、铁岭、开原、昌图等地密集的起义枪声。
宁武为集中力量,进攻凤城和丹东,单枪匹马地到东路军驻地平顶山联系和布置下一步军事行动。不幸在此遭敌军重围。待他策马杀出包围圈时,马匹因伤流血过多而死,所领导的中路军也转移它处,宁武只好化妆就近登上火车返回奉天省城。
此时的省城正陷入恐怖之中,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指使张作霖制造骇人听闻的“奉天大惨案”, 张榕等248位革命党人惨遭屠杀。残酷的镇压并没有把革命党人吓倒,为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宁武与同志们密切配合,在一个夜晚里切断了全市电灯线路,出其不意地在四关城门竖起了象征革命的十八星旗,引起敌人的极大恐慌,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