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老人黄元秀(3)

辛亥革命网 2012-02-16 00:00 来源:《浙江民革》2011.5 作者:张真 沈春樵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黄元秀原名风之,字文叔,号山樵,后易名元秀,浙江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为光复浙江,作出过极大的贡献。当时,他在浙江军政界享有很

  在翻阅辛亥革命的文史资料时,还可以看到黄元秀先生亲手写下许多纪念文章和史料:《西湖白云庵与辛亥革命之关系》、《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同盟会》、《袁氏专政、军阀夺权与张勋复辟》等,文章言简意赅,洋洋洒洒,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有历史文献。

  1961年10月10日,在浙江省人民政府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时,浙江省省长江华向黄元秀先生颁发了“辛亥革命老人”的证书。

  黄元秀先生对书法、武术、实业和佛教都有所研究和成就。先生的书法悬笔挥毫洋洋洒洒,在杭州灵隐天王殿前,可以看到黄老先生遒劲有力的大字:“灵鹫飞来”。在西湖保塔下,刻着他的墨宝:“南无大日如来” 。在浙江普陀山、厦门南普陀山、在严州钓鱼台、在峨眉山顶等地留下了先生的名句墨宝,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先生为强国倡导武术,创建国术馆,极力推广中华武术,以洗东亚病夫之耻而免列强鲸吞噬之野心。他的武当对剑还是杨氏太极权,都得真传,学自名家之手。在接触众多国术名家的过程中,先生兼收并蓄,分别向杨澄甫、杨少侯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杨式小架太极拳,向剑仙李景林学习武当对手剑,舞剑打拳潇洒自如习习生风。在杭州如今还留有不少先生的亲传弟子,杭州王祥根先生、戴培粟老师等都从黄元秀先生学拳。先生又竭力倡导建立浙江省国术馆,先生担任董事一职。并着手从事武术文献的编撰工作。期间陆续出版了《武当剑法大要》、《太极要义》《武术丛谈 》《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 》等书。为武术界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军阀混战,前途暗淡,黄元秀先生尝试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他首先投资大有利电灯公司,接着又投资纬成丝厂,建造从杭州到富阳的杭富公路,兴办了杭富汽车公司。在钱塘江畔九溪之旁的山上,先生购买了荒山百余亩,令三子(三子黄正淳学农兽医专业毕业,省直九支部党员),取名云农农场。农场广植水蜜桃、茶叶、草莓等。山上有珍贵的黄山松、雪松、雪山柏、红冬青等,这些奇珍异葩,使游客留连忘返。

  先生以居士身份,热中于佛教。他在杭州,乃至全国佛教界,都享有盛誉。一九四七年黄元秀担任中国佛学会杭州分会理事长。创办了杭州佛教图书馆,并担任馆长,曾收藏佛教经典五千余部,三万余册,并在西湖区香山精舍设佛教图书流通处,致力与佛法的弘扬。先生曾默默地整理了五十二本密宗法本,寄给在台湾的刘锐之先生,由他收藏。部分法本捐献浙江、杭州图书馆古籍部保存了下来。

  先生喜结交名人侠客,结交挚友。家居“放庐”是文化、军事、武术、佛教各界名流聚会交流之所:杜心五、刘百川等亦曾在此交流武术,义结金兰。张大千、吴昌硕、唐云、黄宾虹、马一浮、徐映璞、张宗祥均等为常客,结为挚友。交往活佛大师,虔诚向佛。

  先生乐善好施,常接济贫民。记得黄元秀先生任北伐军总司令少将参议,在天津公务时,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找到了他下塌旅馆,见了黄先生长跪不起。姑娘双眼满是泪水:“我是烟花巷女子,……为了生计带母亲在天津,……我已好久无钱……无粮了……。”元秀先生对姑娘说“……你还这么年轻呀……我给你些钱吧,快买两张车票带你母亲回杭州老家去,日子总会好些的。”又说:“为人一生,就要活得象个人,正正经经地做人,快找个人出嫁吧,安安份份去过日子。”说完拿钱给了姑娘。姑娘接过钱千恩万谢,后带母亲回了杭州。

  黄先生抗战退役后,一直靠儿子媳妇的工资生活,他手头常常没什么钱。他的长褂破了,媳妇给他钱让他去做衣服,他却拿去接济别人,或者用以放生。有时实在需要用钱,他将过去自已买来的花瓶等物品卖出去,换点钱来用。对于一心礼佛,一心普渡众生的黄元秀先生来说,生活上他的要求已经十分低,长衫补了又补,洗了又洗,但是补丁补得整整齐齐,衣服穿得干干净净。

  1954年,黄先生得知虚云老和尚建云居山道场遇到经费不足等困难,于是除自已慷慨出资外,还立即在杭州等地通过亲朋好友积极筹集净资善款,然后托人带到江西云居山。

  在公园教拳、教剑,皆义务传授。从不收分文,遇到困难者,他定尽绵薄之力。文革期间,一些年青人要上山下乡,黄先生买了不少季德胜的治蛇伤的药、防蚊药水、防暑药品、柴药水、碘酒、红药水;将保健药品,送给知青。还买了不少笔记本,嘱咐他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笔勉思。”叮嘱他们多动笔,多写日记,办事好作记录,便于总结经验。

  六十五岁的黄先生感到人生必须进入认真总结的阶段。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如下文章,其中特别谈到了善与恶、因与果的关系:“我数十年来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兹将我耳闻目睹,亲身所验之原理,笔述于此,以示吾家子孙,虽然时代不同,环境变异,但事变而理不变,有可测夺者。有不可测夺者,勿以吾言迂腐,老生常谈而忽之。

  人生在世皆愿安乐,名成利就,福寿双全,但观古今多少雄才大略,贤能智士,皆不能如愿。或且背道而驰,其所以如此者不知因果之理,即古代释家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深信积善者昌,积不善者殃。古人说勿谓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可为。善虽小日积月累,便是大善,恶虽小年久月深即成大恶。故日常起居,对人接物,处处存人我两利之心,事事有公益之念,不可专打损人利己算盘。若以为机会已到,或者混水摸鱼,或者借势凌人,虽然得到目前之利。或者趁快一时,而他日业报之来,所损失者更甚于此。其作善作恶之道,即在平日存心、说话、行事三者,报之迟速,有在一时者,有在数年者,有在数代者。大之国事,小之个人,如影随形,丝毫不异也,总之,为公,为国家,为社会谋福利,即是善事。

  余深知人世间所有作为,无论个人之思想,言语动作,无论对已对人,无论有形无形,无论已往现在,无论为善为恶,无论非善非恶(痴愚行为),一切的一切,在空间与非空间,皆有痕迹,皆有印象,此痕迹印象,皆要发生作用。科学上谓能力不灭,宗教家说因果不灭,道德家说天理循环,其反映作用之来,仅迟速与远近不同,其大小毫无差异。故古人所以先从慎独起,在无人知,无人见,在陋室,在黎明,须有存敬、存诚之戒也。”

  先生1884年农历11月29出生,1964年农历2月19日圆寂,享年八十一岁。他既是辛亥革命元老、坚定的爱国志士,又是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武术家、实业家和佛教居士。他的言行展现了他崇高、坎坷、平易的一生。他的精神、他的才能、他的告诫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激励着后人,受后人敬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