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者丁锡田与乡邦地方文献

辛亥革命网 2012-02-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现代学者丁锡田,酷爱地方文献,终生颇重收集地方志,曾为抢救文史秘籍珍本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亲自撰写《潍县乡土历史谭》等乡邦文献,
 

  现代学者丁锡田,酷爱地方文献,终生颇重收集地方志,曾为抢救文史秘籍珍本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亲自撰写《潍县乡土历史谭》等乡邦文献,为地方文献颇有建树。

  丁锡田(1898—1941),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字稼民,号倬千,又称习盦。室名有习盦、十笏园、小书巢、砚香楼、深柳读书堂等称。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丁善宝(1841—1887),字黻臣,号韫山,室名六斋,咸丰壬子(1852)恩赏举人,授内阁中书,中年养病里居,绝意世荣,工诗。著有《耕云囊霞》文集、《后守围记》一卷、《六斋诗存》二卷(清光绪九年清勤堂刻本),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著录。另与人和选《菊园诗草》一卷(稿本)。曾于光绪十一年(1885)购得私人园林十笏园,现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锡田自幼入家塾读书,从师韩善甫,自1921年从家乡学者陈蜚声(字鹤侪)学习经史,治学严谨。他曾任私立丁氏群化小学教师、校长。为了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家园,曾编印《乡土地理教科书》,并亲自编写《小学历史笔记》四册,分赠给学生做史地补充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爱家乡始的爱国家思想,从而发挥乡邦文献的教化功用。他还经常为学生辅导补课,凡贫苦儿童免费入学或资助书籍费用;对有志深造而无力升学者,总是慨然相助。

  1924年,他参加了黄炎培创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并在南京出席过该社地理教学组年会。

  丁锡田平生嗜好历史地理,读书刻苦。在当时偏于闭塞的情形下,他通过书信往来,与顾颉刚、柯绍忞、傅斯年、张政烺、王献唐、傅丙鉴、闻一多、王统照等全国知名的教授学者建立联系,切磋学术。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甚至专程到潍县访问他,彼此受益。几十年后,丁锡田之子、著名史学家丁伟志,是这样回忆他这位嗜方志如命的父亲的:“父亲大约是小时缺钙,脑袋长得特别大,是家乡出了名的大头。他一生烟酒不沾,一心扑在学术和教育事业上,是我们那个大家庭里出了名的书呆子。他除了热心于办学之外,全把精力放在研究古代史、历史地理,以及搜集乡土文献方面……我有这样一位学者型的父亲,但是由于他过早地去世,我并未能在学业上受到多少他具体地帮助,充其量从他那里只是模模糊糊受到过一些学术精神的感染而已。”(《故乡的家事》,参看《潍坊文化三百年》一书)

  丁锡田颇重乡邦文献的收藏和刊行。他用重金购买珍贵稿本,并花费极大精力抄录和交换一些稀见之典籍。当他搜集到大量的稿本,因年久文字模糊、书页脱落,或内容不全,甚至有讹舛。他殚心竭智,逐一核勘、考证、补订。还选些乡邦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刊出。他到1932年,辑录所获的孤本、珍本,主要书目有:南唐韩熙载《韩文靖公遗集》,元萧奭《勤斋集》,明孙出声《针法辨》,清周亮工《全潍纪略》、《通尽》,丁运隆《潍县全城记》,韩梦周《理堂先生未刊文稿》,郭麐《潍言》、《潍县竹枝词》,朱若宾《蜩鸣集》,董青《咸同潍城纪变》,小竹山人《三五寇记》,郑板桥《潍县竹枝词》,陈介锡《桑梓之遗书画目录》、《文石杂识》,宋书升《旭斋文抄》、《校定甲子纪年》、《初篁书庐诗草》、《夏小正释义》,张僖《眠琴阁遗文》,曹鸿勋《益坚斋诗抄》,刘抡升《旧雨草堂诗文抄》,以及不明作者的《潍县纪事诗》等。他一生中,收藏珍本古籍几千册。如贾凫西《木皮子传》、刘鸿翱《绿野斋前后文集》等,另有明版古籍书函《名山胜揽》、《古逸诗裁》、《古今寓言》、《杨梦山家存诗稿》等。尤重志乘秘籍的收藏。共藏方志凡315种,内有孤本、抄本珍藏。除各地的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以外,尚有不少稀见的专志。如《白鹿书院志》、《凤凰厅志》、《忠武祠墓志》、《舆地广志》、《罗浮山志》、《武夷山志》、《天台山志》、《普陀山志》、《怀玉山志》等。山东旧制10府12州108县的各种版本的志书,几乎收集齐备。最后得知北京图书馆藏有《[万历]潍县志》,终于请人抄齐收藏。他对所藏古籍颇重研究实用。曾与当时著名文人学者如柯劭忞、顾颉刚、傅斯年、张星烺、傅丙鉴,作家闻一多、王统照等著名学人,均有密切联系,时有往还。在交往中,不断探讨一些学术问题。丁锡田的儿子、著名史学家丁伟志,在述及丁锡田爱书如命的情形:“父亲大约是小时缺钙,脑袋长得特别大,是家乡出了名的大头。他一生烟酒不沾,一心扑在学术和教育事业上,是我们那个大家庭里出了名的书呆子。他除了热心于办学之外,全把精力放在研究古代史、历史地理,以及搜集乡土文献方面。”(见《故乡的家事》)

  丁锡田颇重乡邦文献的收藏和刊行。他用重金购买珍贵稿本,并花费极大精力抄录和交换一些稀见之典籍。当他搜集到大量的稿本,因年久文字模糊、书页脱落,或内容不全,甚至有讹舛。他殚心竭智,逐一核勘、考证、补订。还选些乡邦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刊出。他到1932年,辑录所获的孤本、珍本,主要书目有:南唐韩熙载《韩文靖公遗集》,元萧奭《勤斋集》,明孙出声《针法辨》,清周亮工《全潍纪略》、《通尽》,丁运隆《潍县全城记》,韩梦周《理堂先生未刊文稿》,郭麐《潍言》、《潍县竹枝词》,朱若宾《蜩鸣集》,董青《咸同潍城纪变》,小竹山人《三五寇记》,郑板桥《潍县竹枝词》,陈介锡《桑梓之遗书画目录》、《文石杂识》,宋书升《旭斋文抄》、《校定甲子纪年》、《初篁书庐诗草》、《夏小正释义》,张僖《眠琴阁遗文》,曹鸿勋《益坚斋诗抄》,刘抡升《旧雨草堂诗文抄》,以及不明作者的《潍县纪事诗》等。他一生中,收藏珍本古籍几千册。如贾凫西《木皮子传》、刘鸿翱《绿野斋前后文集》等,另有明版古籍书函《名山胜揽》、《古逸诗裁》、《古今寓言》、《杨梦山家存诗稿》等。尤重志乘秘籍的收藏。共藏方志凡315种,内有孤本、抄本珍藏。除各地的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以外,尚有不少稀见的专志。如《白鹿书院志》、《凤凰厅志》、《忠武祠墓志》、《舆地广志》、《罗浮山志》、《武夷山志》、《天台山志》、《普陀山志》、《怀玉山志》等。山东旧制10府12州108县的各种版本的志书,几乎收集齐备。最后得知北京图书馆藏有《[万历]潍县志》,终于请人抄齐收藏。他对所藏古籍颇重研究实用。曾与当时著名文人学者如柯劭忞、顾颉刚、傅斯年、张星烺、傅丙鉴,作家闻一多、王统照等著名学人,均有密切联系,时有往还。在交往中,不断探讨一些学术问题。丁锡田的儿子、著名史学家丁伟志,在述及丁锡田爱书如命的情形:“父亲大约是小时缺钙,脑袋长得特别大,是家乡出了名的大头。他一生烟酒不沾,一心扑在学术和教育事业上,是我们那个大家庭里出了名的书呆子。他除了热心于办学之外,全把精力放在研究古代史、历史地理,以及搜集乡土文献方面。”

  丁锡田把搜集到的珍贵乡贤文献刊出《潍县文献丛刊》八种九卷。由丁当代氏汇集,亲自校订编辑,有潍县东关和记印刷局承印。陆续刊出了三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是书遂致搁浅,未得完璧。已刊有第一辑收有丁运隆《潍县全城记》、周亮工《全潍纪略》附《潍县纪事诗》、郑板桥《潍县竹枝词》。第二辑收有陈介祺《簠斋访碑拓碑笔札》,宋书升《旭斋文抄》。第三辑收有王洵辑《白浪河上集》,郭麐《潍县竹枝词》、《宏福寺造像碑考》。已刊者,内有孤本。如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全文。“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洲圆是小苏州”等名句,脍炙人口,得以流传至今,丁氏辑刊之功不可抹。尚辑有《乡贤文集》,惜未得到付梓刊行,后遂佚散,实为憾事。另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谢国桢著录有丁锡田编《习盦丛刊》三种三卷(民国年铅印本)。略云:锡田“喜搜辑乡邦文献,效卢见曾遗意,荟萃清代文献,为海岱文征,先取曲阜二孔著述,及王筠《北史论略》,为习盦丛刊。曲阜二孔者:孔宪彝字绣山,道光丁酉举人,著有《绣山文抄》,宪庚字经之,道光已酉拔贡。著有,《经之文抄》。宪彝著有《曲阜清儒著述记》,有石印本。经之为学尤纯,集中所录,如《华山碑跋》、《禹贡经说》、《项王墓考》、《昭陵陪葬碑论略》,考证允当,有关学术,昔汉代尝以大臣富贾,家属实陵,至唐太宗昭陵则诸臣陪葬,其子孙愿从其祖父葬者听,故昭陵碑刻,各书所载,数目皆不相同,其说尤确。至《记朝鲜王进表》、《辨郑元庆二十一史约篇》》、《李仁世系之诬》,于研究东洋史迹,极有关系,且可资掌故。王筠曾著有《十六国史略》,仅存《北史论略》稿本,此为王氏幼年读史剳记乐与峭帆楼丛书中之唐藩镇指掌图同观,均为史鉴节要之书,有裨初学,且可知王筠不仅长于训诂也。目次:《经之文抄》一卷(清孔宪彝撰);《绣山文抄》(清孔宪庚撰);《北史论略》(清王筠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