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青岛任教的万足吾
辛亥革命网 2012-01-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万足吾从18岁到86岁,先后在国内10 多所学校执教,教龄之长,学生之多,在中国教育史上罕见。在抗战前夕,曾到青岛市立中学、青岛文德女子中学、青岛市教师讲习学校等处任教。当时虽然他十分赏心悦目的欣赏青岛崂山的环境,但在荒乱的年代,是无法考虑安居乐业的。晚年居台湾,成为长寿的百岁老人。万足吾曾为后留下一部“长寿经”。
万足吾(1894年2 月24日-1993年9月4日),谱名徵,清光绪甲午年出生在湖北潜江县城北门。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叔祖,12岁父万际赓死失怙,后随伯父万际轩诣京求学。台北工业专科学校教授。
万际轩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此时在朝廷做官。自足吾到北京后,对他耳提面命,视若亲生。足吾在潜江老家时,曾师从父亲熟读四书五经,有旧学基础,因而进京以后,在京读书,接连跳级,读初小一月即跳级读高小,高小半年,又提前一年半升入中学,中学不到一年,又考取铁路学校(北京大学前身),名列前茅。上铁路学校后万足吾竟然嫌功课太轻松,又报考北京中央陆军测量学校被录取。辛亥革命时,于1912年,18岁的万足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走向了为革命与生活而劳累奔波的社会。
万足吾坐上了陇海铁路的火车,在洛阳下车后,又坐了10多天的骡马车,车夫的响鞭,扬起漫天灰尘。他到了西安,在那里谋到一份不错的教职,每月收入龙洋百余。1984年,91岁的万足吾在台北寓所写的《我这一生》中,这样回忆那段最初工作的时光:“交友不慎入歧途,酒肉征逐忘初衷。少年得意最可怕,旁无匡正害更凶。沾染恶习幸不深,重返京师学为人。”他迷途知返,很快觉悟,重回京师后,在北京著名的学校等多所学校任教15年。在成达期间,与教育界的林琴南(纾)、姚永朴、姚永概、丁庶为等前辈先后同事,并受到他们治学治教的影响,奠定了一生的教学生涯。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兵连祸结。万足吾离开成达后,南北奔波,颠沛流离,没有间断过教书生活。他任教过的学校有陕西陆军测量学校、陕西第一中学、北京警官高等学校、北京成达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东北交通中学、龙江华北中学、青岛市立中学、青岛文德女子中学、青岛市教师讲习学校、武昌大公中学、安徽中学、安徽工业专科学校等10多所。1947年去台湾台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授,直到1980年退休。万足吾教书从18岁到86岁近70个年头,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个奇迹。儒学之祖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与门生遍布海内外的当代人万足吾比,恐怕也该逊色了吧。
万足吾的主要著作有《数学纲要》、《微积分》、《微积方程外编》、《高等代数》、《三角》等,先后在台湾书局出版。
万足吾在逃亡途中,痛失元配夫人;抗日战争胜利,丢下7个子女去台湾。1935年冬,万足吾带领全家从沦陷后的东北到山东,在青岛安顿好妻小,独自一人到武汉谋职。12 月20日,在黄鹤楼摄影留念,后在小照上题诗云:“凭吊黄鹤楼,江水声声愁。痛恨天下乱,无人定神州。”七七事变,日寇大举入侵,南京、武汉先后陷落。1939年,万足吾携眷随任教的安徽中学步入流亡途中,后一直住四川万县干梯子。万足吾全家在干梯子山冈面对长江的一民户家居住,他给住居起名“爱庐”。1944年,贤慧的夫人张锦凤胃病复发,竟因缺医少药,撒手人间,五女二子顿失母爱。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是中年丧妻,这一年,万足吾恰是50周岁。
抗战胜利后,万足吾带着残破的家庭回到南京。1947年,应友人约去台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授,1948年回南京度暑假,把7个孩子中的6个带到玄武湖玩了一天并合了影。他似乎有某种预感。从此他丢下7个子女一去40年。40年后,数度回大陆与子女重聚;百岁辞世,林洋港等台湾政要亲题挽额。
1980年,86岁的万足吾在台湾续弦的妻子张婉如和台湾出生的儿子万德深的劝说下退休,写了一首诗表达心情:“教书几达七十年,讥笑穷酸从未嫌。只叹精力日衰竭,丢掉粉笔心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