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郑孝胥的可悲下场(2)

辛亥革命网 2012-08-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郑孝胥,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字苏戡,武昌起义后,以清朝遗老身分隐居上海,拒不承认民国。 ,汉奸郑孝胥的可悲下场,

  郑孝胥(1960—1938),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字苏戡,亦作苏堪、苏勘,号太夷,别号海藏,还有苏庵、夜起庵主、海藏楼主人等称。光绪八年(1882)中福建乡试解元(即举人),后屡试不售。十一年(1885)在天津入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府。十五年(1889),考取内阁中书。同年秋,改官江苏试用同知。十七年(1891)进入外交界,任清政府驻日使馆书记官。次年,升任驻日神户、大阪总领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后在南京入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府,1895年随张进京。经张推荐,于二十四年(1898)以后补道员衔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后辞退去武昌入两湖总督幕府。1899年,任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兼办汉口铁路学堂校长。义和团兴起,佐张之洞筹划东南互保。二十九年,(1903)赴上海任江南制造局总办;旋以四品京堂候补督办广西边防事务驻龙州。三十一年(1905)后,任江南兵工厂经理,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董事。寓居上海,筑海藏楼,集股创设日晖织呢厂。三十三年(1907)被授安徽按察使,未就。宣统元年(1909),应东三省总督锡良之聘去奉天(今沈阳)筹建锦瑷铁路和葫芦岛海港,由此结识了当时的邮传大臣盛宣怀、奉天巡抚唐绍仪和美国总领事戴德。三年(1911)夏,任湖南布政使。主张铁路国有化。

  武昌起义后,以清朝遗老身分隐居上海,拒不承认民国。靠鬻书卖文生活。凡诗文简札,均用宣统年号。1913年组织“读经会”。并代表上海复辟派,到青岛进行联络。1923年经陈宝琛引荐,进入清故宫,深得溥仪赏识,授为溥仪的“内务府”总理大臣,总管溥仪之总务及外务。1925年后在天津当溥仪的顾问。1926年5月在东北与沙俄白匪谢苗诺夫结盟兄弟,策划白俄党羽举兵起事,企图在满蒙地区建立“反赤复国”根据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唆使溥仪至东北,充当日伪傀儡。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任伪满洲国的国务总理兼任伪陆军部大臣、文教部总长、伪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同年9月,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驻伪满洲国大使武藤信义签订《日满议定书》。1935年下台。1938年3月28日病死于长春。终年78岁。

  郑氏以工诗善书而著称,并善画松。著有《骖乘日记》、《孔教新编》、《海藏楼诗》十三卷等。尝自评其诗曰:“多苦语”、“太清哀”。与沈曾植同被陈衍推为清末“同光体”诗派之魁杰。郭则沄《十朝诗乘》云:“议而不决路国有之策,盛杏孙(宣怀)尚书主之,而实出于郑太夷。太夷时官湘藩,以条陈留京,居舍饭寺。其《舍饭寺诗》云:‘燕市秋衣已化缁,高楼何处问归期。西风落日无人院,付与麄官作住持。’即是时作。”又有《连城军中作》云:“舐糠遂及米,南势欲北归。有忌或未能,老罴卧当道。”自注:“法人铁路抵镇南关,气吞龙周久矣。”夏敬观《学山诗话》云:“苏堪《龙州杂诗》云:‘一旅当边锁,中朝意甚轻。痞氓殊未活,强对况难撄。坐见前车覆,宁论卧榻争。官家方省事,付与老诸生。’时方为广西边防督办也,在龙州凡两年余,武进孟莼孙为其幕客,著有《广西边事旁记》今此书流传于坊间者已罕矣。龙州督师,固是重寄,然事多掣肘。政府又非有收复属国之意,等之冗官。故其在龙州之时,多牢骚抑郁之辞。自比于身南荒。”又云:“自龙州还,终慈禧垂帘之日,遂不复出。于海上筑海藏楼,有终焉之志。前此虽有海藏之名,而未尝有楼也。”狄葆贤亦云:郑氏“治军龙州两年,民夷悦服。进引疾归,侨居沪读。”看来郑孝胥曾有过忧国之情,并有广西守边之行。

  还有《题张力臣〈符山图卷〉兼悼晦若(即于式枚)》并序言:“卷内有晦若侍郎题语,晦若以六月二十五日卒于昆山舟中,耆旧凋零,言笑永绝,可胜怆然。既录朱诗,并缀二绝:‘《符山图卷》墨犹新,属国骞期语已陈。今日披图还揽涕,侍郎名节是完人。’‘古称友人以义合,义绝深悲道以孤。扫地名流今日尽,莫将故旧丧吾徒。’竹垞虽有岂绝李骞期之语,然于《明诗综》不录黄太冲,义亦严矣。余为此诗,或异侍郎和厚之意,颇不背竹垞屏黄之旨,且以俟来者论之。(骞期即李陵)。”尚有《哭顾五子朋》等诗,亦系这类怀故旧之诗作。郑氏尤以书法著称于时。但他的题写,无钱难求。自恃学贯中西,才高八斗,其书不轻易示人,有钱也不定能求到。当年中国“交通银行”四个字,就是以四千两银子的笔资。1915年初版《辞源》两字,即收润笔资费五百两。为商务印书馆题写馆名,只有五个字,经讨价还价,定为两千两。尽管字也写好了,可是由于商务印书馆要求其在落款处,题为“民国”时,便激怒了这位清朝遗老。当场将题写已成的字付之一炬,宁可抛弃万两白银,也不能“失节”。始有后来唆使溥仪充当伪满皇帝之行。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谈及郑孝胥的地方甚多。并有专章《郑孝胥的理想》:“陈宝琛是我认为最忠心的人,然而讲到我的未来,绝没有郑孝胥那种令我心醉的糠慨激昂,那种满腔热情,动辄声泪俱下。……郑孝胥有个著名的‘三共论’。他常说:‘大清亡于共和,共和将亡于共产,共产则必然亡于共管。’(共管即由国际共管,由英美法日德意六国各派代表一名组成共管委员会,管理中国境内之军事。)郑孝胥认为,这类的计划如果能实现,我的复位的时机便到了。”一直谈到自己如何被郑氏推上成为伪满皇帝。可惜这位文化界前辈老人不自爱惜,九一八事变后跑到东北,一九三二年三月当上了“满洲国”总理。由“一世风流魏晋人”变成封建遗老,再一变沦为卖国的大汉奸,这就是郑孝胥一生的最后结局。从一九三二年到他逝世的一九三八年,这七年的日记中,再也看不到海藏楼中友朋酬唱诗酒流连的场面,而是整天被日本人包围,与日本人周旋,为日本人写字,给日本人作有关“王道”的讲演,陪日本人一起照相,等等,一副穷形尽相的傀儡面目。溥仪的师傅陈宝琛则坚决反对小皇帝去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儿皇帝,始终不到伪满任职,以逊清遗老终其身,郑孝胥与他不可同日而语了。当然,和溥仪一样,作为日本侵略者的奴才,郑孝胥开始就遭受屈辱。一九三二年九月五日记:“驹井(国务院总务厅长官,实即操纵郑的人物)怒,出不逊语,咆哮而去。”两天之后记云:“宪兵言,出入人等皆须稽查。……午后,筑紫又来,告以驹井无礼及宪兵监视情形。”同年十月二十三日记云:询余何所不便。余谓:日满官吏偏重不均。今国务院满洲不足三十人,而日本百数十人,无怪人民之不信也。 但尽管如此,直到一九三五年五月他辞去总理职务,郑孝胥作为汉奸始终心安理得,自我感觉良好。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所记对他儿子的话可以为证: 吾忆平生:辞边防,裁督办,抵上海,一乐也;以上(指溥仪) 德医院,入日本使馆,二乐也;今建满洲国,任事三年,辞总理. 三乐也。从此以后,终不入官,乐亦足矣。

  实际上,郑孝胥不论入官与否,始终身为伪满重臣,从最后结局看,历史对他是决无恕词的!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