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元戎邓玉麟将军二三事(2)

辛亥革命网 2012-06-27 00:00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邓莹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百年过去了,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随着无情的时间之流远离了人们的视野。但当年参加武昌起义立下不朽功勋的首义英雄的名字却永远铭

  讨袁反蒋  铮铮铁骨

     邓玉麟因为在组织和发动武昌起义中起到极为重要且关键的作用,为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不朽功勋, 因此1913年2月18日国民政府给辛亥革命首义有功人员授勋时,邓玉麟被授予二级嘉禾章,二级虎纹章,领陆军中将衔,任总统府高级顾问官。袁世凯窃据总统职务后,邓玉麟旗帜鲜明地站在孙中山一边,深受孙中山器重,被委为南方9省代表之一,常驻北京。1916年,袁世凯上演“洪宪帝制”的闹剧,试图以高官厚禄笼络首义主要勋杰,欲委邓玉麟为政府咨议长。面对诱惑,这位一生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己任的革命元勋坚决拒绝,并与之决裂,遂抛下家小,只身去上海,力图团结海内外力量反袁。张勋复辟后,孙中山护法运动兴起,邓玉麟毅然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筹组军校,襄助北伐,任广州军政府参军。1926年又任北伐军左翼军第一路军司令,指挥其部攻荆沙,克宜昌,扫平湖北西部的北洋军,战功卓著。随着孙中山的去世,蒋介石逐渐羽翼丰满,大权在握。邓玉麟目睹军政界尔虞我诈及蒋介石劣迹,甚为愤懑忧郁,遂脱离军界。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规模地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董必武在武汉被反动军警追捕,情形十分危急。邓玉麟临危不乱,掩护他安全脱离险境,自己却被抄家。抗战爆发后,他拒绝日人收买,先是避居上海,后迁居武汉,后又到重庆,任国民政府战地委员。曾在汉口创办“辛亥革命烈士遗孤教养所”和“革命子弟学校”,在上海徐汇区、江湾区开办“亚洲养蜂场”,在香溪办“民生煤矿”,为抗战出力。1940年始返回故里巴东县野三关大石桥定居。解放前夕,国民党恩施战区派员到大石桥要挟邓离开大陆去台湾,遭到邓的严词拒绝。

  浴火重生  再立新功

     笔者在调查邓玉麟将军事迹的过程中发现一条材料,此材料未见诸任何正式出版的书籍和文件,乃事件亲历者的口述。巴东县粮食部门退休干部邓甫章所撰回忆录记载,据依然健在的曾亲历张嗣臣投诚的时任白沙坪区政府干部的张云廷 张云廷,后曾任巴东县副县长。回忆,1949年8月,巴东县自卫团改编为绥靖十五旅四十六团。其副团长张嗣臣率领所属的两个营出走长阳,投靠绥靖第一路指挥何大熙,改编为“湖北绥靖总司令部第一路第一纵队”,张任少将司令,驻鱼峡口、资丘、桃岭,抵抗人民解放军西进。11月上旬,长阳县长、第一路第一纵队司令覃守一扣押了何大熙,宣布起义。张嗣臣见靠山已倒,仓皇将人马带回巴东县境南潭河驻扎,等待时局变化。11月3日,巴东县城、野三关、清太坪相继解放,张见大势已去,遂派参谋长邓国藩以教员身份到野三关了解形势,会见了区委书记曹书金,曹对邓国藩分析了全国形势,希望他劝张嗣臣尽快缴械投降,争取主动。但张依然首鼠两端,迟疑不决,遂拜访邓玉麟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请求帮助。邓玉麟力劝张认清形势,不要错失良机,并亲率自己的女儿邓习琼与邓国藩一起到白沙坪代表张嗣臣参与投诚谈判。谈判达成如下协议:(1)由政府派丁恩礼、何志祥前往李家湾监督张的部队集结和武器集中;(2)先枪后人,人枪分离,枪打捆后由群众运走,军人不持枪械;(3)投诚地点为八字岩。11月16日,张嗣臣与副司令李镇湘率一千多名官兵及人员名册、武器装备清册到白沙坪八字岩投诚,由副县长罗秋代表巴东县人民政府受降,区政府曹书金、张先禹、张云廷、丁恩礼、何志祥等八人协助受降。由于邓玉麟在张嗣臣缴械投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且是辛亥革命首义功臣,因而以开明士绅的身份于1950年10月8日参加了巴东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被推选为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

     1951年,邓玉麟以“组织反革命暴动”罪被处以极刑。1982年6月,巴东县人民法院复审,宣告邓玉麟无罪。辛亥革命71周年前夕,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大石桥为之修墓碑。2004年巴东县人民政府再次拨款,由县委统战部牵头组织对邓玉麟将军墓进行重新修缮。2010年7月巴东县筹资4万多元,在将军故里野三关镇石桥坪村民族文化广场修建邓玉麟雕像,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转载《湖北文史》总第九十一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