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元戎邓玉麟将军二三事
辛亥革命网 2012-06-27 00:00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邓莹辉 查看: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整整一百年前,一群意气风发、满怀救国理想的荆楚儿女在武昌首揭义旗,打响了摧毁封建帝制的第一枪和第一炮,从而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百年过去了,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随着无情的时间之流远离了人们的视野,湮没无闻。但当年参加武昌起义立下不朽功勋的首义英雄的名字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铭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人们应该不会忘记,在这个英雄群体中有一位出生于土家民族的传奇人物,“从普通一兵而为陆军中将,从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而为北伐军左翼军总指挥,而为师长而为平民” (郑远龙:《首义元戎邓玉麟》,花城出版社,2000年出版),他就是打响辛亥革命第一炮的邓玉麟将军。
邓玉麟(1881—1951),字炳三,谱名世泰,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石桥坪村人,土家族。他一生跨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为推翻清朝出生入死,百折不挠;于“中华民国”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余热,再立新功。他的一生处于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期,经历过近现代许多重大事变和各种诱惑,但始终保持崇高的气节和完美的人格。缅怀革命志士的丰功伟绩,重温将军传奇坎坷的经历,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同乡先贤俊彦的崇敬之情。在此,笔者只是根据自己有限的所见所闻,在邓玉麟将军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中采撷几朵小花,以祭奠这位功勋卓著却惨遭冤杀的土家将军的亡灵。
武昌首义 炮建奇功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6岁的邓玉麟因父母双亡,受家族欺凌,直奔宜昌,投张之洞招募的“自强军”,入步兵第三十一标当兵,后随军移驻武昌。在武昌,他接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邓玉麟将军1937年于上海徐家汇家中响,于1910年春加入反清秘密团体共进会湖北分会,并成为核心领导成员,负责筹措活动经费,发展会员。1911年秋,当时武昌的革命党人团体共进会与文学社有矛盾,邓玉麟以革命大局为重,协调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孙武与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刘复基、王宪章等人的关系,使两大组织携手共同举事起义。革命党人定于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举事,邓玉麟为秘密军政府调查部正长、军事筹备员,全盘负责起义前的联络和弹药、军旗、符号、文告等工作。10月9日,革命党人在秘密机关宝善里33号试制弹药失事,孙武被炸伤,惊动了官府。邓玉麟力主当晚12时举事,其意见获组织通过。然而清军已有准备,并捕杀了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人,同时通缉邓玉麟。随着孙武意外受伤,蒋翊武、刘公等避不能出,革命军一时群龙无首。面对清军的全城通缉,邓玉麟知难而上,奔走于三镇联络各部起义。革命党人紧急应变,决定10月10日举行第二次起义。当日晚上,“城中枪声四起,信火灼天。邓玉麟大呼曰:‘工程营业已起义,我军宜急响应。’旋即率众冲进军械库,取出武器。炮队各营同志纷纷出,奔集操场。邓大声誓师曰:‘炮队诸同志听之,今日之举,有进死,无退生,尽力进攻,占据武昌。无论如何,我炮队全标总宜团结一气,万众一心,死据武昌,以待各省援应!’誓毕,督队。邓携炮12门,由中和门入,至楚望台与吴兆麟、熊秉坤、高尚志等会合” 武汉市政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档案综合编: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邓玉麟率起义军将士将大炮拖上蛇山顶,并亲自向敌阵发出了第一炮。其后集大炮数尊,齐轰清总督署,迫使总督瑞澂及督署总参议铁忠凿开围墙逃跑,武昌辛亥革命首义宣告成功。革命军政府成立,邓玉麟因功被任命为军务部参议,部长孙武到职前,他实际负主要责任。后在保卫武昌的战斗中,任步兵第七协统领,他力挽狂澜,身先士卒,奋勇作战,取得武昌保卫战的最终起义政治筹备处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胜利。1912年1月,军务部将协扩充为镇,邓任第四镇统制,后改为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