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座“光裕庐”看何子渊家族的清廉之风(2)
辛亥革命网 2012-06-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海彬 查看:
累砥,即金钱。为人办事,自己身上一定要带有足够的金钱壮胆,当双方谈得差不多,就差那么一截赔偿谈不拢时,自己一定要舍得牺牲,偷偷替人垫上。
神仙肚,即挨饿精神。每当当事人在某个节骨眼上卡住,谈不拢,但双方均有诚意解决纷争,中间人一定要沉得住气,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亦千万不能轻易离开现场,直到达成协议为止。
渊公还强调,在兼顾公平与正义的前提下,不管任何人如能做到以上三点,都能完成得比他出色。
何子渊子孙受渊公高尚情操的熏陶,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了“廉洁奉公,勤勉尽责”的良好家风。光裕庐人文蔚起,历久弥新。全国多个省份,甚至在海外均活跃着何子渊后裔的身影,他们在党、政、工、商、文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百多年来,渊公家族500多人(家属)至今无一人受到“党纪国法”的处分,创造了一个不老的传奇。
当年何子渊全家几十口人无不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子渊三儿子尚文,时任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上校军需处长;女婿梁世骥官至陆军中将、师长、副军长、中将教育长;子渊四儿子尚周任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中校军需主任,专门负责押运从广东大亚湾深水码头上岸的军火及战略物资到第四战区各大抗日战场,从无闪失……
按理渊公多名子女作为直接跟钱银打交道的国府高级官员,只要稍存一点私心,不要说一座光裕庐,就是兴建二十座光裕庐都绰绰有余。但就是这样一个仕宦之家,从一九二七年动工兴建祖屋,直至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期间历经20多年时光,光裕庐最后都没有真正峻工,只完成了土建工程的一半,这一现象不能不发人深省。
“土改”后,“何子渊故居”光裕庐的“另一半”近照
1950年代初土改,何子渊四个儿子——四大房,每房均超过十几口人,男女老幼拖家带口共50多人,但每房都从当地村民手里分到超过一亩的水田。不料,怀有深刻“阶级仇恨”的“土改”干部和“红人”最终仍硬将仍健在的何子渊小儿子尚周打成地主——“扫地出屋”,全家险遭灭门。60多年来,至今仍未纠正,何子渊故居——半座“光裕庐”被硬生生割去了四分之一。
但正是这半座罗浮山脉“雷公寨”脚下的何子渊故居,犹如一座活化石,仿佛至今仍在向世人默默诉说着渊公家族的百年传奇——清廉家风。告诉世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历史是人民写的”。